首页 > 绿色金融 > 绿色项目 > 国际案例 > 海外绿色金融产品纵览(9)

海外绿色金融产品纵览(9)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4月28日12:59分类:国际案例

核心提示:绿色金融的目标在于促进“金融部门投融资及其他经营决策中,考虑投资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包括与之相关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助力可持续发展。”

 

八、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以及主要矛盾 

在本世纪以前的漫长历史中,绿色金融从来都不是传统金融领域关注的重点;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前后,我们却看到绿色金融在全球的蓬勃增长。不仅银行业更加热衷,投行、资管及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同样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体系的构建。

全社会对经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以及政府对绿色产业的扶持,是绿色产业以及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日益紧迫的环境、气候、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给绿色产业带来的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巨大的潜在收益,则是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的核心推动力。但如前文所述,绿色产业除了面临传统的市场风险外,由于其相关技术大多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也往往并不成熟,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普遍面临着相对于其他项目更高的技术和政策风险。

由于环境金融的兴起是一个由分离的契约工具及未经协调的组织程序所构成的、高度零碎的社会过程向市场力量与行政力量并重的规制转变过程,加之环境金融所追求的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不可分割性、环境资源的弥散性和流动性以及利益冲突等种种原因,给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障碍。

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考虑

从政府的角度看,在绿色产业尚未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平稳利润的支柱产业之前,加强环境管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继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由于环境风险及细分市场的复杂性,绿色金融产品的构成,及其收益、风险、期限结构应如何设计,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观点。即便是发展最为迅猛、理论基础最为成熟的碳金融市场,也因排放指标设定的问题导致碳价格接近0、市场几近崩溃的危机。可见,绿色金融产品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政策的设计及其稳定性,而恰恰绿色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一个有政策推动向市场拉动的漫长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少数基础性技术突破将会转变为大量应用型技术的互相竞争;大规模、集中式的应用被小规模、分布式的应用所替代,而市场和政策的关注点也逐渐从单一技术开发向产业链协同发展转变,这些变化会使原有政策体系出现根本性的变革。

最后从投资者的角度,环境、社会影响不能完全内化在货币化的收益中,而技术、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市场风险也对绿色金融的市场化发展造成了障碍。尽管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绿色转型的共识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投资者(SRI)也在逐渐增多,但除非绿色产业能够形成持续的收益,或者其产生的环境、社会效益能够顺畅此内化为可货币化的收益,绿色金融产品将始终仅仅受到少部分SRI的青睐,而无法形成规模化、系统性的发展,无法真正形成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监管缺失

从国外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不难看到,绿色金融市场发端于机构和投资者自律的要求。由于绿色金融需要国家行动,绿色金融市场必须结构化地嵌入当地法律及参与国的协议。然而,在社会责任投资、环保基金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监管仍然保持国家法律产品的形态。而目前承担规制金融机构及投资者行为职能的却是正式国际法缺席背景下的自愿性规则及其他软性法律机制,如责任投资原则、赤道原则等。这些环境金融规范的不完善使得环境金融的可执行性大打折扣,不能为金融机构或是客户提供任何绩效标准,引导其改善经营管理、优化投资组合。

环境成本核算标准的不健全,是监管缺失的重要表现,这回导致金融机构严重低估企业环境冲击的效果,从而高估企业信用评级,致使企业享受较优惠的利息及保证费率,最终提供金融服务所获收益却无法弥补环境治理的支出。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美国蒙大拿(Montana–Butte)银行放款27.5万美元给当地一家从事五氯苯酚及其他化学材料生产的公司,该公司于1984年注销后被发现严重污染土地,结果法院判决银行承担的清除费用约1000-1500万美元,远高于该银行约240万美元的总资本价值。 

与国外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不同,我国绿色产业,以及绿色金融市场具有更强的“自上而下”的特征,政策推动是绿色产业以及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力量——这与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经济政策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绿色产业尚未成熟、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正在构建的背景下,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强化监管机制,对于推动我国绿色金融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Salazar, J., 1998: 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R].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Biodiversity, Bratislava, Slovakia. 

[2]UNEP-FI: Green Financial Products & Services,http://www.unepfi.org/fileadmin/documents/greenprods_01.pdf

[3]国际能源署(IEA),《能源技术展望(ETP)2015》

[4]http://bank.hexun.com/2015-03-26/174427146.html

[5]http://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15/10/09/world-bank-group-pledges-one-third-increase-climate-financing

[6]http://www.citigroup.com/citi/about/data/corp_citizenship/2014-citi-global-citizenship-report-en.pdf

[7]https://www.jpmorganchase.com/corporate/Corporate-Responsibility/document/jpmc-cr-gri-2014.pdf

[8]国际能源署(IEA),《能源技术展望(ETP)2015》

[9]http://tridelbuiltgreen.com/PDF/final_article_on_taf_loan.pdf

[10]国际能源署(IEA),《能源技术展望(ETP)2015》

[11]https://www.fanniemae.com/multifamily/green-initiative-financing

[12]世界银行: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15

[13] Point Carbon: Carbon market transactions in 2020: Dominated byfinancials? http://www.pointcarbon.com/research/carbonmarketresearch/analyst/1.917962

[14]http://www.triplepundit.com/2008/06/carbon-the-largest-commodity-market/

[15] http://www.cnbc.com/id/36782147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兴业研究”,兴业经济咨询研究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