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绿色治理指数齐创新高

新华财经上海9月27日电(记者邵好) “当前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对公司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如何以包容性为核心,倡导绿色治理理念,构建绿色治理体系,成为后疫情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在9月25日、26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长李维安如此表示。

在会上,李维安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及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CGGI),并带来了基于上述指数的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提供了令人欣喜的结果。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均值为64.05,创下历史新高,较2020年提升了0.56,较首次发布时(2003年)的49.62提高了14.43;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均值为56.13,较2020年的55.78提高了0.35。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再创新高

“在公司治理评价领域,我们做了20多年,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李维安告诉记者。

评价报告显示,此次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样本量为4134家,其中主板上市公司1963家,中小板上市公司947家(采用与深市主板合并前数据),创业板上市公司88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15家,金融业上市公司122家。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均值的提高幅度为0.56,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均值在2003年至2021年间总体上不断提高,仅在2009年出现回调,随后重拾逐年上升态势,并在2021年达到新高64.05,较2003年的49.62提高了14.43。

在构成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的六大维度中,股东治理维度、经理层治理维度、信息披露维度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维度均呈现上升态势,而董事会治理维度略有下降,监事会治理维度与上年持平。

具体来看,股东治理指数持续上升,中小股东董事提名权和大股东股权质押冻结情况有较大改善;董事会治理水平整体略有下降,独立董事制度指数和董事会运作效率指数下降明显;监事会治理规模结构呈现倒退趋势,监事胜任能力有所提高;经理层治理状况平稳上升,其中激励约束指数略有提升,非主板上市公司执行保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信息披露质量回升,真实性、相关性和及时性三个指标均有提高;利益相关者治理协调程度有较大幅度改善,但新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参与程度是短板。

“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股东治理指数为68.45,相比2020年上升了0.59。从二级指标来看,独立性上升了0.84,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上升了1.08,关联交易得分降低了0.03。”李维安说,独立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高管与控股股东之间的独立性增强,上市公司高管在控股股东单位兼任的比例从2020年的6.70%下降到2021年的5.30%。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小股东提名董事条件的公司所占比例提高1.8%;将股东提名董事需要持有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以上的公司占比下降1.16%。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改善,大股东股权质押冻结占总股本的比例下降3.48%。

从板块角度来看,主板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显著提升,信息披露指数有所降低;中小板治理指数略有提高,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明显改善,信息披露指数下降幅度较大;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较为平稳,信息披露指数显著上升;科创板公司治理指数较高,但是提升幅度不大;金融机构治理指数下滑,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与民营控股金融机构治理指数差距拉大。

对于科创板公司治理,李维安解释称,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平均值为64.49,与2020年相比,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上升0.25,提升幅度并不大。六个分指数中,股东治理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降低了2.22,监事会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提升幅度较大,分别提升1.60和1.42。科创板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创板公司关联交易增加,科创板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占总资产的比例从0.10%上升到1.19%。

基于上述报告,李维安给出了改善公司治理的7项建议:第一,增强上市公司自主性治理,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第二,全面实施注册制,提升上市的公司治理标准;第三,降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混改准入门槛,加快导入经济型治理机制;第四,破解国控公司董事和高管的动力机制难题,构建去行政化的激励体系;第五,防范金融机构治理风险,应推出统一的金融机构治理准则;第六,完善注册制条件下的公司治理监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类公司从入口治理向过程治理转变;第七,全面推行绿色治理,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向绿色治理升级。

绿色治理水平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在研讨会上,李维安还发布了2021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这是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自2017年发布全球首份《绿色治理准则》,并分别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连续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后,对绿色治理评价系统的再次应用。

李维安表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实现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发展已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共识,必须在面对一个地球的宇宙观下,形成新的“天人合一”的绿色治理观。

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的有效评价样本为1112家(截至2021年4月30日在巨潮资讯网上披露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所有上市公司),其中主板上市公司701家,中小板上市公司18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9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1家,上市金融机构103家。

中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评价系统主要涉及绿色治理架构、绿色治理机制、绿色治理效能和绿色治理责任四个维度。绿色治理评价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均值为56.13,较2020年的55.78提高0.35,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仍有比较大的改善空间。

从绿色治理四大维度来看,绿色治理责任平均值最高,为59.33,说明上市公司在绿色公益等外部性绿色活动中表现较好,社会责任感和包容性较强;绿色治理效能维度次高,为57.43,说明上市公司在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方面的表现也相对良好;而绿色治理机制和绿色治理架构的平均值相对较低,分别仅为56.38和55.81,反映出上市公司在绿色治理机制和架构顶层设计方面较为薄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2020年各维度平均值相比,四个维度均有所提升,其中绿色治理机制指数提升明显。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继续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在四大维度比较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绿色治理架构、绿色治理机制、绿色治理效能和绿色治理责任四个维度方面均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但两者差距有所缩小。

在2021年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评价中,按照市场板块对样本公司进行划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位居首位,平均值为57.07;其次为中小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6.86;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6.45;主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平均值为55.97;上市金融机构的绿色治理指数最低,为54.92。创业板、中小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去年相比,各市场板块2021年上市公司绿色治理平均值均有所上升,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提升幅度较大。

基于上述报告,李维安给出了提升我国绿色治理水平的6项建议:第一,完善绿色治理架构和机制,引导绿色治理实践向“内生嵌入”转化;第二,强化绿色治理制度供给,以准则导向提升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第三,提升国有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加速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第四,推动金融机构绿色治理转型,统筹金融业绿色治理监管;第五,升级绿色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上市公司绿色信息披露质量;第六,持续推广绿色治理指数,践行价值投资与绿色治理的有机结合。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