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绿票”规模初现前景广阔 全国统一标准亟待出台

新华财经北京7月19日电(记者崔璐、王虎云、王艳刚)近年来,绿色票据逐渐走进金融业和企业视野。发展绿色票据一方面可较好满足绿色企业资金支付和短期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加强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绿色票据属创新事物,当前我国在绿色票据的系统研究和设计、识别和认定、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为促进绿色票据规模进一步发展,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要加强对绿色票据的顶层设计,制定有效的绿色票据评价标准,完善绿色票据基础设施建设。

初具规模且潜力巨大

绿色票据是一种“特殊”的票据,属于绿色金融领域中的创新事物。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肖小和表示,绿色票据是由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企业签发或者申请贴现的票据,包括绿色银行承兑汇票和绿色商业承兑汇票。

绿色票据具有普通票据的支付、结算、融资等所有功能。比如支付功能,在绿色企业与上下游贸易往来中,绿色票据跟现金一样可以用来付款。融资方面,持有绿色票据的企业可以找银行贴现快速回笼资金,持有绿色票据的银行也可以通过转贴现、回购和再贴现融入资金。

相较于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来说,绿色票据在满足绿色企业资金支付和短期融资需求方面更具优势。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偏向于解决绿色产业长期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绿色票据可以较好满足绿色企业的资金支付与短期融资需求,降低绿色企业短期融资成本,有助于完善绿色产业领域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肖小和说。

记者在江西调研发现,九江银行是较早探索绿色票据业务的商业银行。2020年,九江银行赣江新区分行实现了绿色票据业务的落地,为辖内企业进行绿色票据承兑共计2308万元,绿色票据贴现110万元。同时,九江银行赣江新区分行还办理了绿色票据再贴现,这也是江西首笔绿色票据再贴现,正式打通了人行再贴现资金通过绿色票据投放到实体企业的路径。

截至2021年6月末,九江银行绿色票据累计承兑发生额为12.55亿元,绿色票据累计贴现发生额为13.33亿元,累计办理绿色票据再贴现为8.05亿元,有效支持了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银行也在绿色票据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比如,今年6月百信银行落地1200万元“京绿通Ⅱ”专项再贴现产品,面向符合政策要求的京津冀地区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提供票据融资支持;针对绿色产业链条中的企业和项目前期投入较大、资金回笼周期长问题,青岛银行近期推出“绿票通”业务。

由于绿色票据发展时间不长,相较于整体票据市场,目前我国绿色票据业务规模还较小,但业内人士认为,票据业务代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行为,发展绿色票据能够促进金融更加精准服务绿色实体经济,未来发展潜力非常大。

而据上海票据交易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企业用票金额合计47.49 万亿元,同比增长12.16%;用票企业家数237.82 万家,同比增长16.49%。其中,中小微企业用票金额34.68 万亿元,占比73.03%;中小微企业用票家数234.63 万家,占比98.66%。票据市场服务功能持续增强,有力支持宏观经济恢复增长。

标准不统一制约发展

在调研中,一些先行探索的金融业内人士及专家坦言,绿色票据的发展仍面临着标准不统一、识别和认定难、基础设施待完善等方面问题。

在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的内容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目前在绿色票据方面,全国统一标准尚未推出。各地为推动绿色票据业务发展,进行了绿色票据认定标准的探索。如江西已出台《江西省绿色票据认定和管理指引(试行)》和2021年江西省绿色票据主体企业名单。深圳通过绿色票据白名单制度划拨了10亿元绿色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额度。

然而,地方对绿色票据的认定标准具有地域性,一张绿色票据会存在跨区域不能互认的可能性,这显然制约绿色票据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同时,在全国认定标准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激励政策无法实现全国统一,也影响企业使用绿色票据的积极性。

此外,相较于绿色信贷或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的认证更加困难。目前我国对绿色信贷或绿色债券的认证维度较为单一,基本以融资主体及债项为认证标准,一次融资只需要针对特定、少量对象进行认证。而票据由于流转速度快,背书环节多,可能存在多个参与主体、贸易背景的认证问题,参与主体和贸易背景的增多客观上加大了绿色票据的认证难度,同时也对票据的绿色风险防控提出更高要求。

肖小和认为,目前我国缺少权威绿色认证机构,独立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的准入、评判参考依据、认证标准都没有统一规范,这也使得绿色票据在认定方面难上加难。他认为,没有值得信任的评判标准、没有客观公正的绿色评估机构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交易的发生,政府支持环保的某些政策优惠也在不透明的环境中没有发挥支持绿色经济的最大效用。

在基础设施方面,上海票据交易所是我国发展绿色票据业务的市场基础设施。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的新版中国票据交易系统支持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出票人/贴现人信息补充登记功能,出票人开户行或贴现机构可对票据出票人/贴现人是否属于绿色企业等信息进行补充登记。但上海票据交易所目前不具备绿色票据识别的功能,只能呈现登记机构的自主识别结果,导致呈现的绿色票据不具备统一标准和统计意义,难以被市场和监管机构接受。

有银行机构人士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仅有补录功能很难实现对一张绿票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或追踪,从而使得一些企业错失政策支持,比如绿色票据现阶段以贴现环节的支持为主,难以传导至核心企业并激发其开具承兑汇票。

业内呼吁完善顶层设计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票据的发展,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要加强对绿色票据的顶层设计,制定有效的绿色票据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绿色票据基础设施建设。

肖小和建议,票据业务主管部门及业务监管部门依据《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参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制度文件,制定针对绿色票据的相关创新发展规划,建立针对绿色票据的绿色项目、产业的准入要求及相关评估、审核机制,引导票据市场向绿色经济领域倾斜。

对于如何制定有效的绿色票据评价标准,专家建议,绿色票据评价标准应遵循可识别、可操作、可计量、可推广的原则。尤其是在可计量方面,是指根据绿色票据评价标准构建的计量体系,能够准确地统计绿色票据规模,真实反映绿色票据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情况。从绿色票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绿色票据评价标准应坚持“双绿”原则。“双绿”是指在承兑和贴现环节同时对票据进行评价,即把同时在两端均符合要求的票据视为绿色票据。肖小和认为,商业银行要严格把关签发承兑环节和贴现环节的绿色企业质量,中国人民银行才能在再贴现额度方面、利率方面给予优惠,进而支持绿色票据和绿色企业的发展。

作为全国票据交易的基础设施单位,上海票据交易所主要负责绿色票据在全国范围的传递和建立绿色票据池,要突破当前绿色票据信息仅为补录的现状,则需进一步完善绿色票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专门的绿色票据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以更有序、透明、高效地开展绿色票据业务。例如在开票环节确认为绿色票据,则通过相关端口及数据库建设,商业银行系统对票据贴绿色标签后,同时将票据绿色属性上传至票交所系统,从而实现不同银行对绿色票据的互认,以及绿色票据的信息披露。

(参与调研:王虎云、胡玉婷、李文哲)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