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舍千亿,也要千年” 温州“污水坑”变身生态园

新华财经杭州6月8日电(记者王俊禄)从早年作坊环绕、垃圾漂浮的“污水坑”,到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湿地公园,在浙江温州城区核心地带,10多年间建起一座百余平方公里的生态园。

寸土寸金的温州,仔细算了“经济账”“环境账”“子孙账”,当地干群逐渐统一认识,环境就是金梧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追求短期效益和涵养生态财富间权衡,“宁舍千亿,也要千年”。

温州生态园由三垟湿地和大罗山组成,总面积113.21平方公里。初夏时节,三垟湿地野花随风起舞,水鸟悠闲漫步。榕树园内,10多年前种下的树苗已成参天大树。空中俯瞰,138条河道纵横交错,织密东海之滨一片辽阔水网。

改变并不容易,“钉子产业”和“钉子户”是两大难题。“早些年,数不清的铁钉、电镀作坊,大量的种植、养殖和生活污染,让小时候清澈的河塘变成了污水坑。”湖面上清风拂来,游船驾驶员应先生回忆说。他曾多年经营钉子作坊,经历了环境从乱到治的全过程。

2004年5月,温州生态园管委会成立;同年12月,《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出台;2007年1月,《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拆迁旧房等项目陆续推进。

“拆迁是三垟湿地保护建设的前置条件。三垟湿地规划区内原有9个村,人口近两万人,企业近千家,初期阻力很大。”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主任郑华表示,当地充分考量百姓诉求,推进科学论证、和谐征迁,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村民不给凳子,征迁人员翁振瓯就蹲着聊天,帮着算各种“经济账”“环境账”“子孙账”。“起身时发现腿全麻了,不过村民有难处也愿意开口了。”

湿地如果不能征为国有,保护建设事业就无从谈起。温州创新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被列为全省首个试点,推进涉及23个村近9000亩土地的全面报征。

由于功能区封闭运作、财政运转自求平衡,资金缺口一度达200亿元。郑华说,生态园积极运用城市经营理念,采取“多元融资、股债结合、成本控制”思路,近3年累计融资超百亿元。目前周边板块土地溢出效益显现,将适时出让生态红线外土地,实现保护建设的资地平衡。

2018年年初,湿地要素基本齐备,经过紧锣密鼓筹备,当年国庆开园,迅速成为“绿色打卡地”。去年湿地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荣获“2019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

在生态园建设保护方面,温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宁舍千亿,也要千年”的决心,让生态园成为城市搬不走的财富。

“如果周边开发房地产,几千亿元资金会蜂拥而至。但为了一座城市的千年之计,留下一座湿地更加无价。”郑华认为,绿色本身也是生产力,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抵住短期经济效益的诱惑,为子孙后代留下千年传承的生态遗产。

生态园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记者看到,湿地就近划出安置片区,为村民打造宜居城市社区,目前已建成安置房约150万平方米,已交付7000余套。同时,就地吸纳就业,完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让群众共享生态发展红利。(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