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重重!德国新经济刺激计划或受环保目标拖累

新华财经北京5月27日电 总理默克尔已为德国准备好了一系列救助措施,用来帮受疫情冲击的经济重回正轨。德国长期奉行的预算平衡目标被废除了,宪法规定的“债务刹车”(debt brake)也被暂时中止,德国当前的刺激计划规模很有可能超越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然而树大招风,围绕该计划的规模和用法招来了大量的论辩。

有人认为援助应该集中在几个特定的关键行业,也有人期望广泛的援助。被提到的援助目的包括“阻止企业破产、岗位流失”到“打造创新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一时间众说纷纭。

为了对抗疫情,德国已经大幅扩大了财政支出。无薪假和企业贷款担保等措施预计将会让德国债务上升1560亿欧元,相当于2019年GDP的4.5%。专家认为复苏阶段同样需要更多的援助措施。他们认为,如果德国可以用负利率发行30年国债,并大幅提升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会让债务不成问题。德国经济研究所(DIW)所长Marcel Fratzscher 表示,如果想要经济顺利重启,在未来的2、3年,德国必须实行总额远高于5%GDP的财政刺激措施。在今后的3、5甚至10年,都绝没有理由去担心债务占GDP的比例。

然而,反对者认为德国应该在度过危机最困难的阶段后回归稳健预算(budgetary probity)。这意味着要恢复“债务刹车”,持续盈余,并且退出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企业的投资。德国政府之前对汉莎航空这家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注资了90亿欧元,获得了20%的股份。德国联邦议院财务委员会主席Katja Hessel表示,“债务刹车”在危机期间暂时中止了,但这不意味着良好的预算管理已经不存在了。扩大政府在一些行业中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德国媒体目前在热烈讨论一份规模为1500亿欧元的最新援助。这项计划包括针对家庭的补助以及放松投资补贴的限制。德国财长Olaf Scholz表示,1500亿欧元的方案是不存在的。政府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会找到有意义的援助方案并用合理的方式融资。规模很可能比1500亿小很多。先考虑援助的规模再制定计划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德国经济整体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各个行业都在寻求政府的援助。德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一份类似于“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之后出台的慷慨援助计划,但目前的德国政府还没有考虑针对单一特定行业的计划。德国联邦议员、基社盟财经事务发言人Sebastian Brehm表示,上次那种“旧车换现金”计划这次是不可能了。政府会支持汽车业,但前提是环保目标得到实现。

疫情封锁让德国服务业遭受重创。官员们已表示,针对服务业的援助措施马上就会到位。联邦议员Katharina Droege表示,在未来几个月,政府将会针对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文艺、餐饮、酒店和零售等行业提供支持。

重新激活消费是当务之急。隔离措施执行后,德国人均消费暴跌,到现在也没有恢复。原因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消费。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期,激活消费还可以降低德国对外需的依赖。德国工会联合会(DGB)理事会成员Stefan Koerzell表示,当前需要保障和加强居民收入,因此购买力应该是任何政府刺激计划的核心。

基建投资也是必须的。2019年,德国地方政府报告了1380亿欧元的预算缺口。这包括学校和道路这样最基本设施的需求。德国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Veronika Grimm表示,应该在公共投资领域加强竞争。卫生、数字化、气候变化和教育都是重点。政府理应在这些领域为私人投资创造充足的激励。

工业协会则罗列了支持企业投资需要修改的规定清单。工业界政治游说机构BDI负责人Dieter Kempf表示,减税是当务之急。为了减轻疫情对于企业生存的威胁,大力扩大亏损抵扣是最有效的单一措施。另外,投资的摊销规则也应该被大幅修正。

在疫情爆发前,“向碳中性经济转型”是德国和欧盟最为重要的经济议题。总理默克尔和许多她的盟友,甚至是商界领袖当前都承诺,任何经济刺激措施都会加强而不是削弱这个目标。德国环境部长Svenja Schulze表示,在气候保护方面的投资是最有效的经济刺激措施。就业、创新和气候保护都应成为刺激措施的核心。

然而对于环保支出的构成还是存在分歧。短期内,这样做也是在和“保护岗位和企业”的目标争夺资金。德国绿色和平组织总干事Martin Kaiser表示,政府为了重振经济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致力于打造“无碳经济”。

另外,全球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收入不平等会在长期加剧。“Modern Monetary Theory and European Macroeconomics”一书的作者、经济学家Dirk Ehnts表示,政府需要特别关注低收入人群、短期合同工、艺术工作者和自雇人士。也可以考虑增加失业救济金,因为许多可以为他们提供收入的“小型工作”(minor jobs)在这次危机当中已不复存在。

编辑:胡辰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