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下而上”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

中国经营报2020年03月18日10:29分类:其他

环保公益是一项具有强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整个社会都会获取环境改善的收益。然而,作为环保公益行为最重要参与者的当地居民承担了环保投入的成本,却往往很难从环保公益行为中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环保公益项目的投入严重依赖外界的投入与关注、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经常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环保公益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包括套种经济作物、政策补贴等。但这些做法有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套种经济作物,且经济作物的收入也并不与环保投入正相关。政策补贴的缺陷则更为明显,补贴过程中的寻租、腐败行为以及极高的管理成本经常使得补贴资金难以到达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手中。

绿色金融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2016年G20绿色金融研究组的研究结果,绿色金融可被定义为“能够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资源使用效率,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协同效应”。在中国,2016年8月,央行联合7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9月,中国提交《巴黎气候变化协议》批准文书,在中国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亦将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纳入核心议题。

绿色金融落地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运行。借助碳交易市场,低排放的企业可以直接将自己节能减排的成果交易、变现,从而实现对环保行为的市场化激励。

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根据《方案》的安排,首先在京津沪渝粤鄂深七省市建立碳排放权试点市场,主要交易产品包括各省市碳排放权配额和经审定的项目减排量两大类,以现货交易为主。

从启动试运行到现在,碳排放交易体系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从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来看,虽然目前覆盖的范围及领域都很有限,但市场交易量及活跃程度仍然迅速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截至2018年12月31日,试点碳排放交易的七省市二级市场现货累计成交量2.63亿吨,累计成交额近54亿元,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放大。其中,北京碳市场2018年度碳配额成交894万吨,成交金额3.38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相比,碳配额成交量增长18.75%、成交额增长43.12%。

碳交易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不但各市场内部不同月份的波动较大,且不同市场之间的成交价格也相差甚大。但总体上呈现出震荡上升的态势,2019年11月份的北京市场的碳交易价格已经接近80元/吨。预计未来碳市场更加成熟之后,市场交易的价格将会更加稳定。

蚂蚁森林是环保公益项目的践行者。截止到2019年8月底,蚂蚁森林已经种下超过1.22亿棵真树,累计碳减排792万吨。蚂蚁森林上线三周年5亿用户累计碳减排792万吨。如果这些碳减排量能够纳入碳交易体系,按照交易所目前的市价,仅仅碳减排的价值就有数亿元。不论是对于公益项目还是提升农牧民收入水平,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助力。

除了为环保项目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还可以对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的负面效应进行市场化定价,从而通过价格机制影响企业、组织和个人的决策,抑制污染性投资。建立环保公益项目的“碳账户”,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实现公益项目碳资产的买卖及投资。绿色金融的介入不仅能够提升环保公益项目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吸引对环保公益项目的商业投资,从而推动环保公益行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早在2016年4月完成B轮融资时,蚂蚁金服就曾经宣布将“致力于积极搭建绿色金融体系,致力于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和提升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引导,从而支持全社会的绿色转型”。具体而言,蚂蚁金服的绿色金融战略包含两个层次:其一,用绿色方式发展新金融,调动普通民众参与低碳生活方式;其二,利用金融工具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例如,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向农村用户提供节能型车辆购置融资、为菜鸟物流合作伙伴提供优惠信贷更换环保电动车等。

相对于当前主要面向大型企业和项目的绿色金融体系,蚂蚁金服绿色金融的布局更为贴近普通C端个人用户和B端小微企业,在互联网普惠金融方面更有经验。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科技的力量,蚂蚁金服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自下而上”的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实现个人碳资产的买卖与投资。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