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曹莉:发展绿色金融,共建一带一路

保尔森基金会2020年02月19日09:40分类:其他

被访人:曹莉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副院长

曹莉现任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副院长,分管论坛金融、贸易、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和会议工作以及论坛年会旗舰报告的发布。借调到论坛前,曹莉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深度参与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合作、国际标准制定和开发性金融工作。

 

2011-2014年,她曾担任人民银行法兰克福代表处交易室副总经理;2002-2004年,曾任中国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顾问。1997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学位。

问:博鳌亚洲论坛是第一个把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被誉为“中国版达沃斯”并为人们广为熟知。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是论坛的重要智力支持机构,但许多人并不太了解。请您介绍一下研究院的工作,特别是在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繁荣及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您能否提前分享一下,2020年论坛年会重点关注哪些热点议题?

答| 博鳌亚洲论坛是由29个成员国倡议发起,于2001年成立的国际高端对话平台,由19位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指导论坛秘书处运作,因此,它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的国际会议组织,与达沃斯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是“中国版”的,而应是属于亚洲、面向世界的。论坛的永久会址设在中国海南省的博鳌镇,论坛自设立以来一直得到了东道国中国的大力支持。

我想先宣介一下博鳌论坛年会2020的年会。正如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在今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当前,国际形势充满着变动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增速创新低,多边贸易体系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面临重大挑战。大家都在思考,如何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凝聚正能量?如何推动世界由变到治,避免世界因变而乱?论坛2020年年会将以“应对世界变局,携手共创未来”为主题,通过50多场活动共同剖析变局、应对变局。议题将分为发展大势、产业变革、创新前沿、美好生活和全球治理五大版块,突出“变局”、“改革”、“创新”、“发展”、“合作”等关键词。我们非常盼望全球各行各业的领袖关注和参加论坛年会。论坛年会原定3月24-27日举行,在中国全力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背景下,论坛正与东道国就年会举办时间保持密切沟通。

论坛研究院是论坛重要的智力支持机构,比如这次论坛年会的主题议题就是研究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的。研究院是根据论坛章程于2001年设立的。除负责为论坛年会及其他活动提供智力资源外,还负责组织起草并发布专业报告,提供人力资源培训,以及建立亚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工作网络及信息交流中心。《亚洲经济一体化年报》、《新兴市场经济体年报》和《亚洲竞争力报告》都是研究院在年会期间发布的传统旗舰报告。

2018年成立的新一届理事会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工作。理事长潘基文、副理事长周小川和其他理事们均提出研究院应定位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智力汇集平台,加强对全球和区域内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作好思想引领,促进凝聚共识,推进采取行动。研究院院长由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兼任,秘书长要求研究院落实理事会指示做深研究,并逐步覆盖论坛新提出的“科技、健康、教育、文化、传媒”五大领域,加强向亚洲区内提供培训的能力。

2018年以来,研究院与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机构、亚洲金融合作机构、中亚学院、“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学会、新加坡国立大学、财新智库等机构深度合作,开展了多项研究,发布了系列报告,举办了多场研讨会。例如,研究WTO改革的具体问题,引领了2019年年会WTO改革的讨论;设立全球养老金改革经验比较研究课题,将在2020年会上呼吁亚洲各国关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养老金可持续性问题;于2019年还发布了《亚洲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篇》、《亚洲减贫报告》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的报告;于当年分别在东京、阿布扎比举办了“亚洲增长动力:促进区内贸易、投资、金融合作”圆桌会,促进政策制定者与业界的沟通与对话,推动有利于区内经济融合的政策举措出台。今年年会上,研究院将发布亚洲前景与一体化进程、区域贸易协定、亚洲减贫、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卫生健康等六本旗舰报告。

目前,研究院规模很小,在机构建设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十分明确自身的目标与优势,即成为一个具有撬动能力的亚洲及全球智力汇聚中心和知识传播中心。

问:2019年9月,博鳌亚洲论坛在北京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是论坛首次就绿色发展议题发布专题报告。报告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六个方面,总结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经验。您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有何见解?

答| 2019年9月,论坛研究院会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合起草并与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报告从您刚才提到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绿色能源等六个方面,选择了中国、韩国、以色列、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越南、埃塞俄比亚、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案例,推介各国绿色发展实践。我们希望论坛能成为更多绿色发展经验的宣介和交流平台。“打造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增长方式”是论坛2020年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绿色发展,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来说,是实现高质量、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全球的重大使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科学家的观察与统计,过去19年中的18年,是有记录以来地球最热的年份,二氧化碳集中度也是几百年来最高的。近一两年的高温、干旱、水灾、飓风等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都说明气候变化早不是远期风险,已成为重大现实挑战。

《巴黎协定》设定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进一步控制在1.5℃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很遗憾,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2019年12月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马德里会议未能就“碳市场机制”等实施细则达成一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警告,即使当前《巴黎协定》下各国提交的自主减排贡献都得以兑现,全球气温仍可能上升3.2摄氏度,带来更广泛、更具破坏性的气候影响。波士顿咨询公司气候行动中心估计,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到2100年,全球人均GDP可能减少30%。

在此严峻时刻,欧盟委员会新领导层提出的“Green Deal”非常值得称赞,欧盟国家致力于2050年率先实现零净排放的目标。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处理好绿色增长与短期发展的矛盾,通过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减少对矿产和化石能源开采以及使用的依赖,同时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向绿色、低碳增长逐步转型。在这里,我想提美国科学家做的一个有趣分析,他们通过美国NASA的两颗卫星拍到的地图发现,过去20年地球变得更绿了,他们认为,很大部分原因是中国种了近千万的树木。现在,中国很多个人在通过“蚂蚁森林”的手机应用软件捐款种树,该项目在2019年9月获得了联合国的“地球卫士奖”。

问: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的推动下,绿色金融已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一大亮点和国际合作的新领域。鉴于您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工作,深度参与了中央银行政策对话和全球金融部门标准制定,您能否也谈谈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答| 是的,我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工作期间亲身感受并深切体会到,中央银行在通过推动绿色金融来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可以有很大作为,也责无旁待。

2016年,中国在担任G20主席国期间,推动设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将绿色金融首次写入峰会宣言。该研究小组在2016年发表的报告,已成为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指导性文件。如您所说,中国人民银行,在时任行长、现任博鳌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的领导下,在推动绿色金融成为G20峰会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与英格兰央行联合牵头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工作。从那时起,许多国家开始发布绿色金融或可持续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推动绿色债券发行,绿色金融热潮开始在全球涌现。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在全球首个出台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使中国很快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

同时,全球中央银行一直在积极、深入讨论气候变化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所需政策响应、绿色金融的标准和多元化融资。例如,支持金融稳定理事会设立气候相关的财务披露工作组,由142个国家、8大行业的上千家公司定期披露其和气候相关的财务变化情况,为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商业风险和央行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另,2017年底,法国中央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等七家央行和监管机构一起,发起了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现在已扩大到51个成员,共同推进金融体系的绿色化、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去年,英格兰央行做了一项研究,在最差情况下,海平面上升、飓风、干旱等原因将导致全球40万亿美元的资产遭受损失,气候变化已成为不能忽视的金融风险。而新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基金组织前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拉加德在上任伊始,就提出气候变化已成对金融稳定形成威胁,欧央行需要考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什么作用。此外,中央银行确定和统一绿色金融的标准,对于全球坚持ESG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人来说至关重要。

问: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球共识。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的?

答| 可以说,选择低能耗、环境友好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地球村中每一个人能为促进绿色增长做出的贡献。从绿色出行,到节约用电、用水,到少用一次性塑料包装,都可以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增长做贡献。前面提到的蚂蚁森林应用软件还为用户设立了“碳账户”,来鼓励人们坚持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我觉得在绿色低碳生活中,创造绿色家居环境是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仅是说室内环保达标和配备绿植,而是要重视住房和居家设施的节能环保。先说住房本身,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的测算,建筑物的能耗占欧盟能源消耗的40%。因此,住房保温和隔绝效果好,对减少能耗损失十分重要。一些城市已有可以自动遮蔽太阳强光和风沙的新一代建筑,在减少住房能耗上十分领先。就居家设施看,可以在节能和可持续方面做出很多改进。例如,更好地利用太阳能,逐步淘汰不能关闭的暖气设施,实现智能控温,减少浪费;可以安装能够粉碎厨房垃圾的装置,大幅度减轻厨余垃圾的统一处理;提供家庭下水、排污管道的统一高质量的清洗服务,减少污染,延长管道使用寿命。当然,这些改进措施靠单个家庭不可能做到,多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认同绿色家居理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应用新技术。这可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也是绿色投资、绿色增长的一个方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