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证券指数之研发动向观察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2020年01月22日10:13分类:分析报告

孙庆南 大成上海高级合伙人

11月15日,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的中证可持续发展100指数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的绿色证券指数又添一员。早在今年1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环交所”)联合宣布将合作研究推动绿色证券的研发。近些年,绿色证券指数的研发与发布逐渐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如果追溯中国市场上众多绿色证券指数研发的动因,就会发现,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当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需要。

一、绿色证券指数

绿色证券指数指根据特定标准对绿色证券进行评选,根据特定的计算规则形成证券价格指数,用以衡量绿色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绿色证券指数包括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债券指数、综合指数,以及碳排放价格指数等不同类型。

在国际市场上,各种类型的绿色证券指数比较成熟。例如,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包含全球30家主要清洁能源公司的股票,权重根据企业碳足迹进行调整,然后用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指数;纳斯达克美国清洁能源指数跟踪50多家美国清洁能源公司的股票;日本绿色35指数包含了日本35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公司的上市股票。在此基础上,证券交易所还开发了相关的 ETF产品。该产品的推出拓宽了证券交易所的业务链,丰富了全球绿色资产的投资工具。

中国绿色证券指数的发展,肇始于2016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绿色金融元年”。近几年中国市场上已陆续发布了数十只绿色证券指数,除了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于2019年11月15日刚刚发布的中证可持续发展100指数外,还包括上证碳效率180指数、中证ECPI-ESG可持续发展40指数、中证绿色投资股票指数等综合性绿色股票指数;以及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系列指数,中债-中国气候相关债券指数等系列绿色债券指数;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污染治理等环保产业指数等。但是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绿色指数数量仍然较少,影响力较弱,难以满足绿色金融市场的需求。

造成中国绿色证券指数研发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绿色证券指数的研发,以真实环境信息披露为基础,特别是详实的环境信息数据,而目前中国在证券市场领域,关于环保的相关信息披露规则仍不全面。其次,绿色证券指数常常与金融衍生品联系在一起,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当前在衍生工具的研发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但随着目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开放,我们相信绿色证券指数在如下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绿色证券指数更能遴选出投资风险较低的企业或项目

传统的指数评价方法较多的考虑财务因素,较少考虑环境、社会责任等因素,尤其是缺少对环境因素的考量,不能够全面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不断增长的自然资源压力和更严格的环境监管要求,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市场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因素。而与传统指数相比,绿色证券指数选取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良好,更关注长期成功,管理成本和投资风险较低,具有更强的市场抗风险。

(二)绿色证券指数的发展将引领各类金融产品创新

基于各类指数,相应的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出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在欧美资本市场,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股票指数,包括英国富时社会责任指数系列、MSCI ESG系列指数,其背后都有相当大规模的跟踪该指数的投资基金。中国目前也有类似的趋势且发展很快,根据上交所实时更新的数据,截至2019年11月21日,在上交所挂牌的追踪各类绿色证券指数形成的ETF基金有26只,交易规模达18.24亿元。

(三)绿色证券指数是绿色投资的风向标,可助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绿色证券指数本身就具有激励及鞭策属性,其通过评价企业或某债券的绿色属性,释放信号,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企业和项目。可帮助投资者在不牺牲市场回报的情况下,选取绿色投资组合,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及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这是一个自下而上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过程。

二、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及发展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要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对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支持,勾勒出了未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该《意见》明确“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除前文提到的绿色证券指数之外,《意见》中倡导的绿色金融体系还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证券市场的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

(一)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中国绿色金融中发展最早的一环,原银监会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后又在2013年发布《关于报送绿色信贷统计表的通知》,建立了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得益于一贯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近些年发放的绿色信贷规模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人民银行《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8年度绿色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比同期企业及其他单位贷款增速高6.1个百分点,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贷款增速最快。

(二)绿色债券

世界上第一只绿色债券诞生于2007年,由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在经历初期的平稳发展后,2013年以来,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则自2016年开始启动,2017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使得绿色债券发展进入快车道。据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8》,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发行来源。2018年度中国绿色债券的发行额达到2103亿人民币(312亿美元),占全球发行量的18%。

(三)资本市场绿色投资

资本市场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证监会将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工作,纳入了其日常发行审核工作。证监会在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审核中,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环保问题的重点关注。

同时,在日常监管过程中,证监会逐步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2016年及2017年,证监会连续两年修订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准则,建立强制性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2018年在360多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公司名单中,超过90%的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环境信息。

(四)绿色保险

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18年4月底,保险资金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进行绿色投资的总体注册规模达6854.25亿元。而在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通过“评估定价”环境风险,强制性征收污染责任保险,在保险领域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建设。

(五)碳金融

在碳金融领域,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认可碳排放权抵押,允许交易主体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交易碳产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规则角度对碳金融的正面认可。

除上述发展现状外,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随着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其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将不再仅仅只是强调数量上的庞大,而更着眼于质量的提高。如在绿色信贷领域,之前仅强调贷款资金应投向绿色产业,但2018年6月,随着一个环境公益诉讼事件的发生,贷款人贷前调查是否到位而引发的环境法律责任问题被推进了公众视野。

2018年6月,公益组织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对宜城市襄大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废水污染汉江案向湖北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7月,该公益组织向法院提交追加被告申请书,请求追加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宜城市支行、湖北宜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该案的共同被告,理由是银行的贷前调查不到位,向环保未达标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随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向法院提交支持原告起诉意见书,请求法院支持原告增加被告的诉请。

从上述案件可以看出,公众特别是各类环保组织,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倒逼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相信此类案件也会越来越多,也将不断驱使着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

结语

当下,在中国市场上,随着“环保风暴”的出现,环境风险定价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利润,还取决于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以及风险应对能力,这其中包括应对环境风险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绿色证券指数作为一套评价体系,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快速发展也正是顺应了该种理念。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不断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类绿色金融工具,特别是绿色证券指数,必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