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兴业样本”

金融时报2019年11月26日17:28分类:其他

截至2019年10月末,累计为18941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21070亿元,资金所支持项目预计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3001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8435.79万吨,年节水量41001.28万吨,相当于关闭193座100兆瓦火力发电站,10万辆出租车停驶41年,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不言而喻……

这是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最新数据,也是我国银行业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显示,实践表明,“自上而下”的顶层推动充分发挥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了中国绿色金融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中国绿色金融由表及里、枝繁叶茂。两条路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中国绿色金融事业不断进步。

这其中,兴业银行可谓“自下而上”探索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践的一个生动样本。G20可持续金融小组共同主席迈克尔·谢伦曾如此评价说:“兴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包含‘五大支柱’,包括建立绿色金融战略与规划、构建专业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和加强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建设,我认为这是目前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最佳架构。”

那么,兴业银行“寓义于利由绿到金”之路,有着怎样的启示?近日,记者再度走进这家“赤道银行”,探寻其绿色金融持续发展背后那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关键推动力:

高层重视战略清晰采纳国际先进准则

“为什么别的银行都没有这样的要求,兴业银行却要做赤道原则的评审呢?”几年前,山西强伟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不解和疑问,是很多与兴业银行首次合作的企业都曾有过的。

当时,强伟纸业年产30万吨石膏板护面纸项目亟待上马。作为省级造纸产业大型项目,其建成后创税将在1亿元以上,并能提供700人以上的就业机会,经济和社会效益几乎被所有人看好。然而,根据赤道原则,该项目却属于“B类”,也就是说,存在一定环境或社会隐患。

兴业银行在按照赤道原则要求对项目开展环境与社会尽职调查时发现,企业并未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污水处理的事故容量池,这不仅无法起到特殊情况下应急处置的作用,也存在被环保部门处罚的风险。兴业银行随即与企业展开深入沟通,诠释赤道原则及环境与社会风险理念,最终赢得企业认可,并按标准建设了事故容量池。

项目落地不久,上级环保部门针对当地造纸企业开展了环保专项检查,未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容量池的造纸企业均受到了处罚,并被要求停产整顿,而强伟纸业因规避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生产经营丝毫未受影响。(记者李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