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与思考

中国金融家2019年11月21日09:44分类:其他

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 张智富

绿色金融是大势所趋。掌握了发展绿色金融的主动权,就等于抢占了金融创新、金融发展和金融竞争的制高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江西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江西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美景给予高度评价,并嘱咐我们要保护好绿色生态这个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自2017年6月江西赣江新区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江西积极探索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从制度设计、产品创新、平台搭建、防范风险等方面努力突破,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抓手从更高层次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砥砺前行

探索绿色金融改革“江西样板”

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保障绿色金融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前提。体系设计如果存在短板,规范健康可持续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将无从谈起。因此,江西在实践中,一是规范发展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制定《赣江新区绿色企业认定评价办法》和《赣江新区绿色项目认定评价办法》,组建绿色金融标准评价认定中心,制定绿色票据标准、绿色信托标准走在全国前列,逐步建立健全地方绿色金融标准。二是探索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制定《赣江新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推动建立金融环保信息共享机制,将企业违法违规信息纳入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逐步实现金融环保信息共享共建。三是建立绿色金融专项统计制度。建立《江西省赣江新区金融统计监测制度》,推动建立债项绿色信贷系统标识及统计体系,逐步实现对绿色信贷用途、承贷主体和贷款质量的全面统计监测。

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提升经济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唯有通过金融创新,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才能搞活绿色经济。在这方面,江西一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稳步推进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金融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工作,创设“科贷通”“洁养贷”“节能技改贷”等创新产品,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二是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出台《赣江新区关于促进绿色金融示范街发展的若干规定》,实现绿色人才、绿色资金、绿色科技和绿色项目的“一站式”协同发展;创设绿色金融事业部、人才服务银行、绿色保险研发室等专营机构,着力提供专属的绿色信贷服务机制。三是拓宽绿色金融融资渠道。创新运用绿色基金、绿色私募可转债等工具充分撬动信贷资源。截至2019年6月末,全省共开展绿色信贷创新92项,绿色保险创新14项,形成122个“江西案例”;赣江新区聚集30余家金融机构和300余家人才企业和双创企业,设立13家绿色专营机构,建立16项绿色专属机制,入驻各类绿色发展基金3300多只,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元,管理的基金规模突破10000亿元。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合力,提升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所支持企业(项目)的可持续性,需着力发挥政策和产品等多方合力。为此,江西一是加大政策激励引导。制定《赣江新区关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入驻、投资置产、财税、人才和高管个税等方面进行奖励;将绿色金融列入政府高质量发展考评,设立绿色金融发展贡献奖;强化货币信贷政策和银企对接等激励措施,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情况纳入MPA考核。二是建设完善绿色项目库。评估认定或认证364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和352个绿色项目,全省绿色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增至655个;建立绿色项目库信息管理及发布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信息通过融资服务平台、政银企对接会等方式实时发布。三是着力强化绿色投资意识。推动各方整合绿色项目资源,打通绿色项目收益平衡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借款人融资规划设计,提供全方位的融资融智支持。

坚持防范风险的底线,着力化解老风险与防控新风险相统一。绿色金融归根到底还是金融,防范风险是永恒主题。对防控风险工作,江西一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加大对绿色改造、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等领域金融支持,推动老项目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截至2019年6月末,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贷款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0.11、10.39个百分点,“两高一剩”行业、六大高耗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58、11.01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7.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二是支持绿色产业创新升级。为新增绿色项目认定提供支持和帮助,推动按照绿色标准对接新项目,加大对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逐步提升资产质量。截至2019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不良率1.50%,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不良率水平0.53个百分点。三是强化绿色行业风险预警。建立对绿色企业(项目)金融风险早期识别机制,定期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联合地方政府开展监督检查,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风险排查,逐步强化绿色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凸显特色

推动江西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创新势头不断趋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两年来,江西绿色金融改革在持续地探索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实现了融合创新。制定《江西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创新推出林地经营权、补偿收益权、林农小额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推出支持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儒乐湖”模式,实现母子公司联合撬动信贷资源。推出支持中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桑海产业园”模式,借助开发性金融资金优势为市场主体量身打造融资方案。推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股权+债权”融资模式,持续加大投贷联动模式的创新力度。创新推出畜禽养殖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共青模式”,搭建“1+N”政策支持体系。截至2019年6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2136.09亿元,比年初增长8.19%;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6.39%,比上年末增长1.29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支持领域不断延伸,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广度持续提升。随着绿色金融稳步发展,江西绿色金融支持已覆盖多个领域。启动赣江新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从省级“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建设绿色工厂和培育推广绿色设计产品。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最美岸线”“乡村振兴”以及江西省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合作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提供专项支持。创新推出以科技金融为核心业务的“中银科技支行模式”,实现覆盖科技企业等绿色创新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持续金融供给。支持有机硅等涉污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金融支持范围延伸至其上下游企业,逐步实现全产业链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以“财园信贷通”贷款和“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为基础加大信贷投放,支持艾草等绿色产业品种选育和技术研发。设计专属金融合作或授信方案,支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链发展。

绿色金融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内涵持续深化。相对资本市场欠发达的省情而言,目前江西绿色金融直接融资走在全国前列。江西绿色金融债发行总规模达到150亿元,在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省份中位居前列。江西赣江新区发行全国首单绿色市政专项债3亿元,江西萍乡市汇丰投资有限公司和昌盛城市投资有限公司发行绿色企业债券26.8亿元,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拟在香港发行3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在交易商协会注册江西首单绿色中期票据20亿元(已发行首期5亿元)。同时,赣州银行、金开集团正在分别筹备发行绿色金融债、绿色资产支持票据。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绿色板块”,成功入驻企业16家,累计发行绿色私募可转债30.75亿元。全省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绿色企业10家,在新三板挂牌绿色企业36家。利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2亿美元主权项目融资支持工业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示范项目。

攻坚求索

夯实绿色金融改革“三个体系”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体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绿色项目回报率,引导金融资源自发配置到绿色领域。坚持发展新项目和改造传统项目并重,充分挖掘和培育绿色项目,不断丰富和充实绿色项目库。发挥价格机制作用,运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等工具,调动各类资源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推广畜禽养殖经营权抵押贷款和“畜禽洁养贷”等创新产品,支持满足条件的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在赣江新区试点,支持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先行先试,支持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改革在赣江新区先行先试。

继续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绿色评级认证机制,为市场主体构建更多对接渠道,推动资金积极对接合格的绿色项目。推动出台《江西省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金融环保信息共享管理办法》,整合企业环境评价、许可、违法违规等信息资源,探索建立省级统一的绿色项目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地方政府扩大财政专项资金和风险缓释基金规模,对绿色信贷进行担保贴息和风险补偿,对绿色债券认证发行费用和绿色保险保费进行补贴。推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污染成本,进而降低绿色项目成本。继续运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着力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

深入开展学术研讨,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研究成果运用体系。跟踪国际绿色金融理论研究前沿,对标国内绿色金融改革先进地区,围绕绿色金融运营模式、定价机制、影响因素和环境社会效益等基础理论及碳行业产业链、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共享、绿色金融创新、绿色金融风险等金融实务展开深入研讨,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联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围绕挖掘和对接绿色项目融资需求、构建财政金融政策框架体系、政府和市场的职能边界定位、统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与防范绿色金融风险等专题开展应用性政策性研讨,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