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以政策支持促农业生产转型

《当代金融家》杂志2019年第8期2019年09月04日16:55分类:分析报告

安徽 刘芳

刘芳 中国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副行长

融合贯彻“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政策

主导部门协作,健全绿色金融政策扶持制度。近年来,安徽省顺应绿色发展趋势,把握乡村振兴总抓手,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绿色金融供给。2016年12月,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以下简称“合肥中支”)联合七部门印发《安徽省绿色金融体系实施方案》,2019年合肥中支又会同省内相关部门拟出台《关于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两份文件互有交叉,都提出要紧密围绕产业政策、监管要求,优化绿色信贷管理机制,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等业务向农村地区延伸。

引领金融机构,完善绿色金融保障机制。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梳理《安徽省特色产业、示范区域名录》,对纳入全国乡村振兴项目库范围的产业集群,给予信贷规模倾斜。安徽省联社出台《全省农商银行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徽商银行制定《徽商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蚂蚁金服网商银行落地安徽“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充分认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和总体要求。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

通过协调战略布局,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全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逾190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涉农绿色贷款余额424亿元,同比增长45%。总体来看,以下方面是推进安徽全省绿色信贷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的重要源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18年,全省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三变”改革分别达5856、3752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1万人,累计分红1.2亿元。安庆市建立“林长制”项目贷款试点,实行林业质押、抵押融资,对当年享受中央财政贷款贴息,补助15%贴息额,对当年叠加森林保险,补助10%保费。六安市通过网格化营销活动,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把握“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平台,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农村小微企业及农户贷款分别年增45亿元、43亿元,开展订单农业合作模式,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强势农业。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日益显著,在培育绿色文化、弘扬绿色价值观、支持“美丽安徽”建设方面卓有成效。黄山市积极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徽风皖韵的美丽乡村,辖内金融机构力促创新与支持,首批12个特色小镇建设逐渐成型,成为推进旅游文化融合、丰富全域旅游框架重要载体、塑造徽州美丽乡村的新名片。皖南川藏线旅游资源开发中,宣城农民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部门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川藏线沿途农家乐,融资不良贷款率为零,沿线信用村逐年递增,绿色信贷扶持农户做优做强。

人民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全省金融部门坚持以乡村振兴带动和统筹脱贫攻坚,积极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支持农村地区创业就业。截至2018年末,全省精准扶贫信贷资金余额1800多亿元,同比增长17%,2019年一季度全省已脱贫人口贷款260亿元,已脱贫人数逾38万人。铜陵市倡导绿色+普惠协同发展理念,针对性地加大普惠金融供给,根据各乡镇提供的纳入项目扶贫的贫困户名单,在征得贫困户同意、签订授权委托书的前提下,发放贷款,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与绿色发展融为一体,让贫困户以参与集体项目方式脱贫致富。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可复制样本

一是筑牢基本建设根基,推动乡村振兴厚积薄发。

2018年农业发展银行六安分行在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上审批绿色信贷项目9个,审批金额62.65亿元,贷款余额13.99亿元,支持整治水系58.6公里、疏浚河道34.04公里、绿化面积205.6公顷、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41座、防洪保护51.3万人、自然保护区建设2.8公顷、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7.4公顷。农业银行六安分行加大淠河总干渠治理、淠河治理、史灌河治理,发放“六安市淠河总干渠(九里沟-青龙堰)综合治理项目(一期)”贷款7.75亿元,发放“淠河综合治理工程”贷款6.28亿元。通过贷款投放,有力地支持了辖区重大水利建设,提高水利设施防洪灌溉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二是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探索“整村授信”模式。

歙县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将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农户贷款授信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农村资金需求“小额、分散、快捷”特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给予信用贷款授信。农户由信用等级评定小组通过“背靠背”(银行和农户不见面、评委和农户不见面、评委和评委不见面)方式进行评级授信,获得最高30万元贷款授信,大大提高了信贷额度。2019年6月末,歙县农商行在全县完成5个试点行政村、1683户的评级授信,授信总额14647万元。

三是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增强现代农业内生动力。

2017年8月,铜陵正强禽业公司向铜陵农商行递交“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申报,项目由铜陵市、义安区农委、农开办、财政局、西联镇政府等部门监督实施,安徽四平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协作、安徽农业大学提供技术支撑。正强禽业建设有机肥生产设施,四平食品建设清洁化生产基地,两公司合作将养殖鸡粪与种植秸秆混合加工,生产有机肥,保证种植、养殖的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

四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乡村居民创业就业。

2017年6月,霍邱联合村镇银行推出“光伏贷”,用于个人(家庭)购买整套光伏分布式电站设备,实行利息优惠,信用方式发放,最长期限5年,还款方式灵活;2019年4月推出“惠农贷”,通过与农户(买方)、农资经销商(卖方)业务合作,在经销商承担全额贴息的情况下,满足农户购买农资的融资需求,贷款期限与农户春耕期匹配,支付对象明确,资金实贷实付。

积极推进绿色信贷创新试点

位于大别山主区的霍山,是安徽省首个唯一获得“国家生态县”殊荣的县,也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基于多年良好的实践基础,中共六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年初批准霍山县绿色信贷支持乡村振兴创新试点工作,在参考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和201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基础上,形成霍山县的创新试点方案。目前,试点方案已按程序进入上报环节。

霍山县试点内容涵盖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等13个方面,明确了每项改革任务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提出全县绿色融资规模年增长率不低于20%,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0.5个百分点,贫困乡村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全县贷款平均增速。

为夯实金融试点发展基础,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贫困村提升工程项目2.4亿元,用于霍山县2018〜2020年农村道路畅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及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农业银行发放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3300万元,为淠河(霍山段)治理、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提供支持。

试点旨在通过5〜6年努力,建成组织体系完备、产品服务丰富、政策协调顺畅、基础设施完善、稳健安全运行的绿色信贷体系,形成服务乡村振兴主体有力、路径特色鲜明的绿色信贷发展可推广经验,基本实现绿色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总体工作目标。

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下一步方向

当前,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难点多数集中于供需层面。包括:农村经济主体规模小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支持意愿不足;部分绿色贷款项目依附地方财政支持使其受政策影响较大;缺乏有效的绿色信贷共享机制致使金融机构难以及时全面掌握经营主体环保情况;绿色金融体系结构单一,现有绿色金融产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金融供给主体仍主要为银行等。多重因素导致形成资金需求方抵押物不足造成的融资难、产品选项有限与金融机构不良指标考核之间的博弈局面。为此,提出以下实践创新方向。

搭建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构筑农村绿色金融风控机制。

联合出台企业环境信用与绿色信贷衔接办法,建立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环境保护部门与金融监管单位信息数据直连,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利用大数据助力银行全面、及时掌握绿色企业经营情况,为绿色信贷开辟服务快车道,实现主动快速授信与贷后风险预警。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丰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新工具。

加快土地确权、林权确权及各类产权登记、评估和交易制度建设,探索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发展模式。建立排污权、碳排放的减排额质押平台,拓展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和碳金融等多种综合化金融服务,搭建开放式惠农互联网基础服务平台,借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让更多农户和合作社享受优惠的绿色金融支持。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导向转型。

主导各监管部门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成立定向绿色金融组织机构,负责绿色产业的投融资业务。通过绿色农业与金融奖补政策对接,将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环保健康的有机农业,实现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加大农村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创新及农村流转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满足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小镇等领域融资需求。以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谱写安徽绿色金融扶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