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中国电力新闻网2019年08月12日15:35分类:其他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和CO2排放水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实现绿色发展迫在眉睫。8月8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项目(以下简称“绿色带路项目”)在北京发布了由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报告——《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发展的绿色金融政策研究》。报告在强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全球绿色金融实践经验及其效果。报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间合作、金融机构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报告认为,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十分重要且迫切。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尚未完成工业化,其经济所处阶段决定了其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且尚未达峰,这将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挑战。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脆弱,且环境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例如,仅占据着世界水资源量35.7%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年的水资源开采量已达到世界的66.5%。该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面临的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备,总体城市化率仅44%。“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精细化水平也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和CO2排放水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保与气候变化合作已日渐成效。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做出了诸多努力,包括加快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起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搭建中非、中柬环境合作中心等面向区域和国家的生态环保合作平台,设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等等。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在不断提升低碳化建设水平。例如,肯尼亚境内的蒙内标轨铁路项目将减少40%的公路二氧化碳排放,并降低了公路运输相关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

报告分别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了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经验。国际组织通过倡议绿色金融理念、推动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牵头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和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能力建设等措施推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认为,国际第三方机构指定的绿色金融标准和原则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需要根据最新情况进行更新和修订,以满足2030发展目标;二是应当增加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

报告指出,有关国家通过加强立法和建立激励机制来鼓励本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转型。例如,美国对于节能环保类项目推行税收、财政专项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环境经济政策中,美国对环保项目的债券融资一般采用3.3%~3.7%的低利率融资,并对从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优惠或担保。日本在多个领域采取了激励和帮助企业环保投资的措施,从事3R(Reduce、Reuse和Recycle)研发、设备投资、工艺改进等活动的民间企业,可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对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营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报告在分析中国经验时指出,中国通过构建系统性监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和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绿色金融体系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金融机构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实践者,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力量。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因素融入到自身战略、文化、组织架构,在投融资业务中考虑环保和气候因素、执行绿色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研发环境风险量化分析工具,建立绿色基金,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等措施,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报告指出,绿色金融作为发展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提供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供给。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相关国家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报告认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应当共同努力,通过实施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政策共同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发展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绿色金融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有力保障。”绿色带路项目核心组成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为绿化“一带一路”提供资金保障,而且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和回报,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促进企业关注环境与社会风险。他建议,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的中国,应抓住绿色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的大好机遇,积极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的国际名片。(记者于学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