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区:力推垃圾分类 劲吹绿色新风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31日10:06分类:国内案例

新华财经济南7月31日电(陈国峰 李哲)从免费为居民分发分类垃圾桶和可降解环保分类垃圾袋,到投入、引进垃圾分类垃圾箱、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柜等新设施,青岛市市南区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引导居民改变生活习惯、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垃圾收运体制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绿色生活新风尚。

历经六年摸索 垃圾分类全面铺开

早在2013年,青岛市南区就开始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在所有小区配置垃圾分类设施,是山东乃至全国最早启动这项工作的城区之一。

市南区为辖区每户居民免费配备了2个家用分类垃圾桶、每日2个可降解的环保分类垃圾袋。设置室外垃圾投放点2000余处,为居民区设置配套分类垃圾桶4万余个。同时,按照每300户1名的标准配备了垃圾分类引导员,经过系统培训的引导员日常指导市民按照“是否来自于做饭过程中”这一易懂好记的特征,把垃圾初次分两类投放。

在市南区香港中路街道的海林花园小区,每一个垃圾投放点都配备了标识完善的四分类标识牌以及四分类垃圾桶(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同时小区物业配备了垃圾分类引导员,负责对垃圾分类投放进行管理和指导。为了便于居民分类投放,小区还设置了智能回收设备,居民轻松分类投放垃圾的同时,可获得相应积分用于兑换礼品,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高档商务楼宇、封闭式小区、开放式老小区,不同管理方式的楼院小区基础设施、居民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市南区“一楼一策”“一小区一策”推行垃圾分类。在封闭式小区积极动员物业公司参与,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在开放式小区采取设置收集亭、收集站等方式灵活实施;在空间充裕的商务楼宇,回收设施“集中摆放、随时收集”,空间狭小的则“分层摆放、分时收集”。

针对大件垃圾清运难问题,市南区成立10支专业清运队伍,在居民区设立大件垃圾暂存点,采用预约清运模式,免费为居民清运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在居民区及公共场所布设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并及时收运至有害垃圾归集点,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

目前,市南区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垃圾分类工作已覆盖10个街道的260个封闭式小区和1600余个开放式居民楼院、350余家企事业机构和餐饮单位,涉及居民18万余户。

创新宣教方式 垃圾分类新风劲吹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南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垃圾分类,关键是让市民弄得懂、能接受、好操作,要从“娃娃”抓起、从社区抓起,发动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市南区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各校统一制作了垃圾分类宣传站,配齐四色垃圾箱,多个中小学建立垃圾分类示范点,组织学生有序投放。与此同时,中小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所,变身为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和利用的宣传者。

2017年,市南区建成山东省首个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分为展示区、户外活动区、影音展示区和巧手制作区,通过展示垃圾分类发展历程、垃圾分类方式方法等,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此外,市南区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累计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市南区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宣传材料40余万份,在居民小区设置LED垃圾分类宣传栏及宣传长廊,组织社区趣味有奖竞答等活动,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日益成为自觉行动。

市南区还充分发动物业公司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与终端建设。在香港中路街道的绿岛花园小区,物业公司专门腾出2个停车位建设了“垃圾分类收集投放分拣物资回收站”;在金门路街道办事处中海银海1号,物业公司在小区入口处增设了垃圾分类LED电子显示屏,每日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语,并在楼梯处设置美观又实用的分类知识展板;八大湖街道办事处的交运山庄物业将居民纳凉、休憩的小广场变身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科普长廊。

除了居民生活垃圾,餐饮单位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量也很大。市南区实施餐厨垃圾签约处置,与2000余家餐饮企业、单位食堂等产生餐厨垃圾的单位,签订餐厨垃圾收集运输服务协议。市南区根据餐饮企业分布特点,配置了专用餐厨垃圾分类桶800多个。同时,对全区11个垃圾转运站进行升级,由专业化餐厨清运车辆每晚定时清运。每天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约46吨。

在餐厨废弃物管理方面,市南区建立登记制度,在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和处置各个环节实行联单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台账档案,以追溯餐厨废弃物产生的单位、时间、数量、种类及运输和处置情况,确保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市南区还与驻区的50余家单位建立了餐厨垃圾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定期沟通餐厨垃圾产生信息与收运情况。

垃圾分类环环相扣 推广普及仍存多道坎

调研中了解到,推广垃圾分类并非易事。一袋子生活垃圾,从投放、收运到末端处置,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但目前青岛在地方立法、末端处置能力、居民积极性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短板。

一是立法缺失导致垃圾分类设施的用地、资金、人力配备不可持续。在没有上位法的情况下,政府的投入主要用在了宣传教育和分类垃圾箱设置方面,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

对于政府而言,要解决垃圾分类设施建立、运转所需的用地、资金、人力等必要条件,需要克服多重阻力。基层干部反映,用地上,周边居民往往“一听垃圾站就怕污染,态度很抵制”,在城市里找块“容身之地”很难;资金上,多年来只投入、没产出,能否持续存有争议;人员配置上,垃圾分类引导员作为直接面向千家万户的关键角色,如果不给予适当补贴,干不长久。

有物业公司表示,这些年通过政府不断宣传教育,业主的垃圾分类意识逐渐强了起来。但垃圾分类要真正落地,必须出台政策进行强制性约束管理,否则无论是物业公司还是居民都难以坚持。

二是垃圾分类处理末端硬件设施存在短板,分类处置能力滞后。山东省住建厅厅长王玉志说,目前山东全省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存在短板,具体表现有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设施配套不足,分类运输设施专业化不强、运输能力弱。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有害垃圾处置设施短缺,餐余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垃圾终端处理特别是易腐垃圾处理、有害垃圾处理技术还不够成熟等。

调研显示,高昂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设施的建设。以青岛为例,自去年开始在城区范围内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一年多时间投入30多亿元,其中20多亿元用在末端的焚烧厂和填埋场的建设上。

三是末端分类处置能力不理想,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在青岛的一些小区里,分类垃圾桶基本都已配备到位。一些高档小区配备齐全了“四分类”垃圾桶,开放式小区大多也配备了按照“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的垃圾桶。但是,如果仔细查看垃圾桶就能发现,即便垃圾桶旁有分类指南,多数居民也并未严格按照分类要求投放,随意混扔居多。

“2014年我们小区刚开始垃圾分类的时候,大家都挺积极,每天在家会将垃圾分好然后扔到不同的垃圾桶里。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垃圾车来收运的时候,直接把不同垃圾桶的垃圾混到一起装车拉走,我们就觉得在家分类是白忙活了,也就没人坚持了。”青岛市一位居民表示。

一些群众认为,垃圾分类的科普必不可少。多位青岛市民表示, “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各种垃圾分类后又去了哪里、什么样的垃圾能回收利用等问题搞不清楚。光讲分类方法,居民无法真正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效果并不理想。”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