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分级推行垃圾分类试点 管理挑战成“拦路虎”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23日11:14分类:国内案例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7月23日电(记者郝玉)新疆目前正分三个层级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乌鲁木齐市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正在全面开展工作;确定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博乐市和阜康市为自治区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着力推进;确定库尔勒市、奎屯市、尉犁县等10个县市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市,目前已开展餐厨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作业。

新疆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乌鲁木齐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底,自治区地级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垃圾分类试点先行

在水磨沟区华凌公馆小区南门入口处,新型智能垃圾分类房十分显眼。记者看到,这个垃圾房分别设置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玻璃回收”“厨余垃圾”“其他垃圾”5个封闭式垃圾投放窗口。

小区居民自行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对应的垃圾分类窗口后,可获得相应积分,累积积分可在固定时间小区的商店、网络销售平台、自动售货柜兑换香皂、洗衣液等30多种日用品。

据水磨沟区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人介绍,水磨沟区首批有5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华凌公馆小区第一个投用新型智能垃圾收集柜,后续将在各试点小区及学校等地扩大投用。

作为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乌鲁木齐自2013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在当地中心城区选取34个小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5年来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试点项目,共采购分类收集垃圾房48座、监控系统48套、餐厨车及电瓶车27辆,向居民发放分类垃圾桶4.7万个,垃圾袋930万个。

如今,在乌鲁木齐的小区、学校、医院等地,正在通过宣传教育、奖惩结合、全民参与,逐步扩大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

除了积分兑换商品,乌鲁木齐市正在组织编制幼儿园、小学、中学版生活垃圾分类教材或知识读本,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并实施校园垃圾分类检查考评制度。

今年,乌鲁木齐还将新增220个小区作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引导更多市民主动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管理挑战成为“拦路虎”

目前,乌鲁木齐垃圾分类模式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企业和人员具体开展工作。

今年印发的《乌鲁木齐市2019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结合新农村建设,还将开展村镇镇区和村居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完整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和管理体系。但记者走访中发现,目前阻碍垃圾分类的现实因素中,管理挑战大于技术挑战。

一是垃圾分类责权划分“缺位”。新疆克拉玛依诚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承担了60多家示范小区垃圾分类处理任务,在企业负责人牛长江看来,垃圾分类目前面临着责权划分不清的难题。

乌鲁木齐垃圾分类目前依靠城管委、物业公司、社区、服务公司共同参与,“想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把每个单位责任划分清楚。公司尽到服务责任,社区尽到引导监督责任,城管尽到执法责任,物业公司尽到执行责任。”牛长江说。

牛长江介绍,乌鲁木齐试点垃圾分类以来,由于人力、资金等多种原因,责任仍未划分清楚,各工种“几张皮”未形成合力,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

二是垃圾分类亟待产业链跟进。垃圾要变废为宝,就得进入资源再利用,这就需要垃圾分类产业及时跟进,从整体产业链条上构建起循环经济的闭环。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乌鲁木齐垃圾箱中的废纸、废铁、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一部分仍然依靠个人进行回收,“个人回收一方面会污染环境,还有一方面不能物尽其用。我们还是呼吁有废旧物资回收资质的企业进行垃圾回收。”牛长江说。

末端的垃圾处理环节存在不少问题。当地不少居民小区、学校企业和公共场所等地方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但这些分类垃圾并没有做到分类运输,通常的结果是“一锅端”,即一部垃圾运输车将所有分类垃圾桶的垃圾都倒在一块运送离开,垃圾分类收效不佳甚至“虎头蛇尾”。

三是缺乏相关管理条例,居民自主垃圾分类意识不足。行政执法和监管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的关键一环。但现实中,政府部门监管乏力而导致制度难以“落地”的情形并不少见。“居民普遍对垃圾分类认知度不高,你出你的规定,我扔我的垃圾情况突出。执法也没有依据,比较困难。”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采访中多家机构普遍反映,垃圾分类不是几家单位的责任,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要让居民知道分类后的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如何再利用以及不分类面临的法律处罚。

--将“习惯养成”纳入法治轨道

针对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痛点”,业内人士建议,从法规配套、打造产业链、日常监管等方面共同发力,推动垃圾分类落实到位。

首先,建议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行专门立法,以立法引导和推动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立法具体内容上,建议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市场运作的原则,明确垃圾分类管理的部门权责,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的指导性标准,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投放制度,促进垃圾分类的产业化发展。

其次,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全产业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或奖励、税收优惠等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和支持市场力量、社会组织等参与垃圾分类减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第三,引入第三方监管。针对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可让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监管的主要责任人,并将其纳入诚信考评体系。对无物业企业管理的小区,可引进运营企业组织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由第三方企业承担生活垃圾分类的监管职责。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