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15日:青海创出低碳样本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25日10:44分类:国内案例

新华财经西宁6月25日电(记者陈凯、骆晓飞、王金金)6月9日零时至6月24日零时,青海全省连续15天360小时全部使用风、光、水可再生能源供电,实现了生产生活用电碳的“零排放”。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再到今年的“绿电15日”,在能源绿色转型路上,青海以生动实践诠释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为全国乃至世界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样本。

绿电实践:“小步快跑”的低碳创新探索

青海湖畔,27年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修建了一座4千瓦光伏电站。如今,距此几十公里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一排排泛着蓝光的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一直绵延至天际线。

光影斑驳,见证了青藏高原新能源产业崛起之路,折射出三江源头对绿色梦想的孜孜追求。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发源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和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赋予青海得天独厚的“绿电”条件。

近10年来,青海新能源装机以平均每年100万千瓦的速度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新能源年均增速达58%,成为国内新能源发展的“领跑者”。

青海省能源局局长车军平介绍,截至2018年底,青海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均超过了86%,清洁能源装机超过25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1229万千瓦,已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电源,集中式光伏装机95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风力、光照时有时无,忽大忽小,很难变成稳定的能源,而且大规模风、光电站因需要大面积土地而多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如何才能把这些被视为“垃圾电”的新能源,稳定安全地输送到城市能源消费中心?

面对清洁能源外送难、调控难、消纳难“三难”和电压支持不足、市场机制不足、共享参与不足“三不足”问题,青海一方面提升和完善既有电网结构、加快新建各等级电压输电线路,一方面持续开展新能源消纳技术攻关,逐渐形成了基于能源大数据和智能调控技术的互联互通清洁能源输配送支撑体系。

“近年来青海累计建成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近2万公里,实施农网改造项目600多个。同时,通过能源大数据平台极大提升了电网调度水平,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弥补光伏、风能电力不稳定缺陷,形成了水、风、光多种能源优势互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主任方保民说。

优良的电力能源结构和日益提升的坚强智能电网,为清洁能源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支撑。2017年,首次实现连续7天全清洁能源供电,2018年实现“绿电9日”,加上此次“绿电15日”,青海已经连续3年刷新“绿电”纪录。此前,全球仅有葡萄牙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实现连续不超过一周的“全绿电”供电。

“从7天、9天,到15天,不仅仅是时间延长,'绿电’实践的背后,是建立一套能源绿色发展系统、评价标准和推广路径的艰辛探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祁太元说,绿电实践的动力,来自发展理念的更迭、产业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了青藏高原在绿色发展中因时而变、因变而兴取得的成效。

如今,在荒漠化土地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青海已经建立起两大规模并网新能源基地;在城镇和农牧民聚居区,利用屋顶、厂矿企业建筑墙面等空间,分布式光伏电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

低碳生活: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就在我们身边。大家看教室里的太阳能电灯。”科普课教师问少军按下手中的开关,教室一角的灯泡瞬间点亮,“太阳光照射光伏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灯泡就亮了。”

“全国低碳日”,在西宁市西关街小学五年级4班,一堂别开生面的低碳生活科普课让同学们兴趣盎然。

“我家有太阳能热水器”“我见过草原上用来发电的大风车”“如果风小了风力发电机是不是就不发电了?” “节约用电不是最环保吗?”新能源走进了课堂,也点亮了同学们对绿色电力的好奇。

从草原到城市,从乡村到社区,能源绿色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玛拉驿村,听力存在障碍的贫困户尼玛才让带着记者来到自家院子,指着房顶的光伏板竖起了大拇指。

2018年10月12日,玛多县4.4兆瓦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太阳光不仅给尼玛才让家带来了照明、取暖用电,而且通过出售富余电量,人均增加年收入约3000元。

青海省能源局提供数据显示,青海全省光伏扶贫规模已经达到721.6兆瓦,覆盖39个县、1622个贫困村,惠及68086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清洁能源温暖了世界屋脊,也照亮了高原群众的脱贫之路。”车军平介绍,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青海近年来呈现出煤炭和汽油消费趋缓、清洁能源电力消费增速回升之势。

“司空见惯了万家灯火,却很少关注电到底来自烧煤,还是来自水、风、光。我们习惯抱怨雾霾天气,却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用电习惯。”在西宁的“绿电嘉年华”活动中,一位体验单车发电榨果汁的市民深有感触地说,以后洗衣服要尽量在白天,因为洗衣机用的是太阳能的电。

启动“绿电嘉年华”,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实施三江源清洁蓄热锅炉供暖“绿色套餐”;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新能源消纳;推出每天减免一度电费的“绿电红包”和绿电抽奖活动,让广大群众深度参与“绿电”行动……

“全民生态课堂”在不断拓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让生态这个青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融汇成深刻的生态情怀。

青海低碳发展实践,是我国落实《巴黎协定》减排目标、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綦成元介绍,2018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2.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4.3%,煤炭消费历史性地下降到60%以下。

能源革命:让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生态文明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并非在完全关停火电的基础上实现,而是不断将火电出力压到最低。”方保民说,在全清洁能源供电期间,火电电量全部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外送至浙江、陕西等地消纳。

据介绍,2017年“绿电7日”期间,青海300万千瓦的火电装机中,实际出力只有64万千瓦;2018年“绿电9日”期间,火电实际出力又降低了22%;“绿电15日”,火电实际出力不到“绿电7日”的三分之一。

“全清洁能源供电涉及发电、输电、用电各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有能源结构和技术条件下,基于电网安全,火电作为常规电源还必不可少。”祁太元说,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我们必然会离“零化石能源”越来越近。

坚持绿色发展,唯有深入推进能源消费和能源供给革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6月13日,在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指出,青海清洁能源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新矛盾,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破题:一方面是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光伏、风力等新能源快速发展,但具有良好调峰特性的抽水蓄能、地热、页岩气等新能源开发不足;另一方面是电网与电源建设实现同步、协调发展难度较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尚未建立。

“今年,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首次发布绿电指数,并计划常态化发布。此举就是想通过建立量化评价全社会电力清洁化程度的方法体系,推动解决能源清洁转型过程中的新矛盾。”祁太元说。

青海首次发布的绿电指数体系,包括绿电开发、绿能共享和绿色生活3个评价维度的31项基础指标,涵盖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根据这一指数评价,青海当前依然存在单位GDP能耗偏高等问题,电气化水平和低碳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8年,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获批,国内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在青海建立,首条专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追逐“全绿电”之路,依然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车军平介绍,2018年以来,青海出台了一批清洁能源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以清洁能源示范使用为目标,持续推进清洁能源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变革,青海将积极打造“电力特区”。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这里的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中国能源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正在规模化快速发展,正在从补充化石能源供应的阶段,逐步进入到大范围增量替代、区域性存量替代阶段。”綦成元说,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青海正在发挥着清洁能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