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纪文: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有哪些看点

学习时报2019年06月21日15:55分类:分析报告

常纪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山西省6个省域,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发挥邻接东部和南部发达省份的优势,努力探索适合各自省情的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总体来看,中部地区6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各地制定规划和制度以管控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湖北省2017年制定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5个专项规划;江西省2018年5月印发了《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工作方案》;湖南省长江办2017年9月印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徽省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河南省2017年印发了《河南省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实施方案》。这些规划结合各地的产业优势或者潜力,将各类开发利用活动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内,为中部地区6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

各地结合区情探索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优势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发展,首先必须培育和壮大绿色经济的内生动力,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的区域甚至全国、全球竞争优势。如相关省份为了提升化工产业、造纸行业的区位优势,针对长江沿岸的企业制定了整改提升和搬迁入园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利于长江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目前正在优化。江西省重点支持南昌“两城一谷一基地”、赣州“两城两谷一带”、上饶“两光一车”、吉安“吉泰走廊”电子信息产业带等建设,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占规上工业比重1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占规上工业的30.9%。总的来看,尽管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中部地区6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各地探索建立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各地借鉴其他省份建设经验,通过生态补偿和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的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如有的地区将水流、森林、湿地、耕地、大气作为生态补偿的五大重点领域,通过“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正向激励机制,构建起市域内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多元化补偿机制。河南省《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提出,到2027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600亿元/年,实现乡村林果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河南。同时,有的地区还利用本地的自然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养殖业,在区域农产品竞争格局中占据了独特地位。绿水青山通过产业转换变成了金山银山,调动了工业、农业、旅游业的积极性,使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各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稳步推进,绿化率持续攀升。中部地区6省通过每年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不断增长。如201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而江西省达到63.1%,湖北省达到41.56%,湖南省达到59.82%,安徽省达到28.65%,河南省达到24.53%,山西省达到20.5%。除了山西省因为地理位置等自然原因外,其他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在全国的排名较为靠前。在具体举措方面,有的地区近几年启动了相关地带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江河源头地区实施水土流失治理840平方公里,2017年新增造林142.1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退化林修复160万亩,森林抚育560万亩。河南省2018年出台了《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省所有宜林地造林绿化,所有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所有省辖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所有县(市)建成省级森林城市,所有廊道得到绿化,所有县(市、区)实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郊野公园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达到30%。2017年甘肃祁连山事件后,中部地区6省按照“绿盾行动”的部署,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按照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原则,对侵害公共生态空间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一些地方拆除了违法违规的“大棚房”,一些地方拆除了生态保护区的楼盘。如2018年湖南省只用几天的时间就拆除了下塞湖矮围,解决了十几年来均难以解决的侵占生态保护区的难题。因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绿化率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一些野生动物又回来了,生态也就更稳定了,这奠定了区域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基础。

各地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始发力,环境质量总体不断改善。我国已进入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时期。在污染治理方面,2016年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以来,中部地区6省开展了对“散乱污”企业的清理整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根据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江西省针对省内25个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建成污水管网740公里;投资近50亿元开展48个县(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在跨区域污染整顿方面,如2018年启动的“清废”行动,严厉打击了长江流域非法运输和倾倒固体废物的现象,保护了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长江生态环境。在污染追责方面,针对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2017年4月移交的18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各省加大问责力度,倒逼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管。在污染治理成效方面,2018年湖北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6%,城市PM2.5累计浓度均值下降9.6%;安徽省2018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8%和78.6%;江西省2018年PM2.5浓度均值下降17.4%,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8.3%,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河南省完成“电代煤”“气代煤”112.4万户,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6%、2.8%。一些地方还探索建立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和地方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机制,既解决了环境污染,也促进了就业。

各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模式要得到巩固和发展,必须强调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保障和规范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部地区6省围绕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省以下环境监测和监察垂直管理、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河湖长和林长制的推行、城乡垃圾收集和集中处理、生态保护补偿、国家公园试点等方面印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文件,稳中求进地推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和建设。如有的省份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全境流域生态补偿、率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试点。此外,还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创新性地探索体制改革措施,力争为中部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中部地区6省也结合中央关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要求,制定或者修改了本省域的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和森林、湖泊、湿地保护方面的地方立法,这些地方立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织紧、织密了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的笼子。

在“五位一体”的大格局下,中部地区6省通过努力,正在夯实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制度和绿色文化的基础,努力提高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在中部地区正在变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生态文明新实践。正是因为长期的思想坚守、行为坚持和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百姓富裕、生态美好的生态文明新局面正在形成。

总的来看,中部地区6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虽然在过去的几年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还不稳固,环境污染可能还会有所反弹,如2018年—2019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回头看反馈时指出,各省均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欠账的问题,都有工业和农业环境污染的问题,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均比较薄弱。下一步,需要中部地区6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找准各自的定位,扬长避短,培养和引进特色产业人才,努力融入区域和流域发展的大格局,通过生态惠民、生态富民、全域统筹、生态引领、城乡一体、特色发展的路子,壮大绿色发展产业,继续强化调结构、转方式工作,科学赶超,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绿色和高质量崛起。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