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防治土地荒漠化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6日16:36分类:国内案例

新华财经北京6月16日(记者胡璐)每年的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我国将这一纪念日的主题定为“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提醒人们,面对荒漠化这一“地球的癌症”,应加强对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的重视,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把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展荒漠化防治,建设绿色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推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一片片绿洲,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成为防沙治沙人类实践中亮丽的一笔。

成绩令人鼓舞,未来任重道远。我们也要看到,总体上看我国仍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近1/5。而且越到治理后期,难度就更大、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开展荒漠化防治,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翼,必须积极构建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防治之路。我国近40%的贫困县、近2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近年来库布其、毛乌素等沙区的治沙实践中已经得出一条宝贵经验: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沙区特色产业、精深加工业和沙漠旅游业,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从而增加当地群众收入,能够使当地生态得以恢复、沙化面积得以减少。

开展荒漠化防治,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倡导科学精神,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年来的生态治理实践证明,一定要根据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唯有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用科技创新支撑荒漠化防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