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科技日报2019年06月11日15:18分类:其他

近日,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大数据时代》作者、牛津大学互联网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形色匆匆,出现在2019数博会“国际绿色金融科技创新论坛”现场,一场“大数据时代的经济重塑”的演讲,再一次提升了人们对新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和能力的认知。

2019数博会上,绿色金融成为经济热点,在多个场合被提及、讨论,共识多于分歧。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和边界,清晰呈现出来——在大数据、AI等技术的加持下,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服务的领域更宽、范围更广、扎根更深,其自身也迭代蜕变,羽化成蝶。

并非有去无回的“买卖”

在2019数博会举办的前一个月,英国伦敦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英国政府在减少碳排放量应对气候变化的不作为。

与此相对应的是,截至2018年底,中国最主要的21家银行的绿色贷款达8万多亿,比上年增长16%。中国境内的存量接近6000亿,居世界前列。“全世界40%的绿色债券由中国发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总经理马蔚华说,“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5月18日中国金融学会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去年中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求缺口仍高达8000亿元。

现代经济中产业发展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撑,同样,资本的流向也是产业兴起的重要标志。然而绿色产业资本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政策面影响多、回报率偏低、评估标准和体系复杂,是全球都面临的挑战。

另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21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违约率是0.37%。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兼CEO,深圳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葛兴安表示:“正常的商业信贷的违约率至少是它的3倍到5倍。”由此可见,绿色金融并非“有去无回”的买卖,其巨大的潜力发掘,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标准下,可以做到双赢。

科技赋能绿色金融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明确要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绿色金融的理念已被普遍确立,但是实际的操作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双波认为,形成新的完整的金融体系、评价标准,只有依靠金融科技。

而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巡视员杨富玉更关注的是,“在给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会引发新风险。”

通过大数据全维度数据的采集分析、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先进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善数据的可获得性和透明度,对客户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等级的分析和评估,并促使复杂的评估简单化、高效化,社会效益可量化,且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成本降低。从绿色项目的识别筛选到资金用途监管,从风险管理到环境违法信息的整合……金融科技通过直面绿色产业融资难点、评估痛点、服务难点,寻找解决方案,完成自身向绿色的蜕变。

沈双波乐观地认为,在绿色金融领域,金融科技是一个工具,又不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它在创造更多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引领着行业的全面提升。

早在2017年,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实验场——贵阳,率先在区块链金融基金、区块链金融孵化器、区块链金融沙盒计划领域发力,期望以此带动传统金融创新发展。同时,12家美国区块链创业公司成为首批入驻贵阳区块链金融孵化器的企业。

如今,在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已在数字货币、支付清算、票据与供应链、绿色信贷融资、绿色金融交易、绿色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应用。但监管的“度”的把握,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记者 何星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