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中宏网2019年02月18日18:18分类:国内案例

中宏观察家唐元

党的十八大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要求。走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矛盾的战略选择,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条主线。这里,就如何落实中央决策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但经济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步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发展道路,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最为有效途径。

中央对发展循环经济非常重视,近些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国务院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原则和重点工作及其配套措施。全国人大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节能法》和《清洁生产法》,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同时,国家在省级、市区级推出了一批试点地区,在一批开发区和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全面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前,应当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力度。从工作层面,当务之急是两点:一是切实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中央和地方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各个层次制定宏观规划、产业规划和区域规划都要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结构向节约型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各行各业的设计单位,要根据"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设计本行业产品可持续利用的生产工艺及其组装模式。二是在全国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试点。按照“以点带面”思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到了在全国推广应用阶段,建议认真总结区域、行业、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并尽快在全国推广。尤其要注重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要做到工业生产园区化,工业园区通过合理组织工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和物料的闭合循环利用,实现园区生产无害化和零污染排放。

第二,鼓励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是国家大战略,如果没有企业参加、主动作为,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绿色发展,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广大企业的必然选择。让广大企业尽快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是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节能节材和环境友好;二是企业生产出节能环保型的产品。

我们要让广大企业明白,绿色发展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增强软实力、提升竞争力、争取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其理由:一是绿色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绿色发展内容广泛,市场广阔,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均属其中。我国绿色发展技术与世界同步,如风电、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因特网络、特高压输电、低碳技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抢占绿色产业技术,就赢得了未来。二是绿色发展可为企业节省成本。节能和环保本身也是减少原材料消耗的根本措施,尽管建设投资设备方面可能增加一定投入,但运行成本可大幅度减少,显著提高竞争力,这与企业谋求自身利益一点不矛盾。三是绿色发展可为企业赢得市场。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高质量、高品质、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体现了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这是市场需求发展的方向。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把绿色低炭作为国际贸易准入的重要标准,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关卡。因此,企业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创造绿色品牌,才能抢占国内外市场先机,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促进企业走绿色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国家要制定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注重培育和扶植行业绿色龙头企业,鼓励产业积聚,以产业集群思路打造绿色产业基地,形成以绿色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国际化市场体系、专业化设计公司、技术专精生产企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广大企业要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企业都要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产品、每项生产工序上,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流程、营销模式和企业文化,做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生产能效高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努力打造绿色品牌。要加快绿色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引进最先进、最节能、最环保,能生产最佳绿色产品的生产线、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抢占同行业绿色产品生产的制高点。谁越快谁越主动。要积极主动向知名绿色品牌汇聚。鼓励企业向全国知名绿色品牌企业靠拢,成为配套企业或生产基地,以产业集群思路共同打造国家级绿色品牌航空母舰。

第三,加快环保监管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环保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以地方政府分块管理,中央实行行业指导的体制。即:国家环保部主要起到制定政策、规划、监督和部门管理职能,地方对本辖区环保监管机构行使人财物统一管理,并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目前的环保体制造成以下问题。一是地方环保部门“自扫门前雪”,难以从国家全局高度保障环境安全。污染物排放及扩散具有跨行政区、跨流域的空间特性,许多地方将污染型企业安排在当地“下风口”、“下游”,尽管产生的污染对当地影响不大,但直接成为下游的污染源,全国生态环境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二是环保部门履行监管职能不到位,难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认真履行职责。由于环保机构是当地政府的一个部门,“帽子”、“房子”、“票子”政府给,必须听命于地方政府。在当前我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和“发展是硬道理”的行政理念下,环境保护服从当地经济发展、服从解决温饱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监管难作为不作为、有的环保部门甚至为当地环保违规行为“保驾护航”等情况的出现就是必然结果。三是环保监管水平低。目前对污染源的监管和环境质量的监测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环保部门监测能力不高、信息化水平低、环保监管队伍建设不强、监管队伍权威性不够、环保人才短缺等问题。上述问题,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直接导致全国水、大气、土地等环保质量不断下降,污染减排弄虚作假十分普遍、重特大环境破坏案件发生频率不断提高,人民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我国绿色发展格格不如,甚至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大量调研表明,理顺目前不合理的环保监管体制,是解决当前环保问题的关键。为此建议加快环保体制改革,将目前中央到地方分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垂直管理体制,建立环保监管执法从中央到省、地、(县)垂直管理体系,实行中央对全国环保监管垂直管理,中央财政负担全部费用。在新体制下,要重点建设坚强权威的环保监管执法队伍,建立环境监督、执行、后督察三位一体的环保监管执法体系,实行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环保监督机制。同时,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相关条款,为环保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第四,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技术经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生产绿色产品。最为现实可行的是实施绿色信贷战略。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等绿色发展要求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实行商业银行对绿色发展项目贷款的最低限额(比如,不低于贷款总量的10%)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绿色发展项目作为今后经营业务的战略重点,加快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同时,实施“黑色信贷”战略,限制和禁止向国家禁止的高污染、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和纳入违规排污“黑名单”企业贷款。

二是实施绿色消费战略。绿色消费是绿色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当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鼓励居民优先购买经过环保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产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

三是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核算体系中,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保护的评价方法,把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纳入对地区、企业统计范围,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定期公布结果。

四是建立绿色品牌评估、优选和宣传机制。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领导,发挥具备资质的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定期评选全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先进的绿色品牌产品和生产企业,鼓励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品牌和生产企业,形成有利于优强绿色品牌产品和企业加快发展的氛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