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投资与商学院教育”主题边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商道融绿2018年12月29日10:06分类:其他

中国社会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的年度重头戏 —— 中国责任投资周,已于2018年12月初在香港、深圳及广州展开。系列活动有六个,其中包括第六届中国社会责任投资论坛年会、“商学院ESG责任投资教育”分论坛等。

责任投资与商学院教育主题边会

责任投资与商学院教育主题边会

12月4号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的“商学院ESG责任投资教育”分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院”)与商道融绿共同主办。这是国内此类论坛的滥觞,旨在分享专家知识与教学经验,以集思广义,凝聚力量,推动国内商学院开设相关课程。

ESG系指企业在环境(E)、社会(S)及公司治理(G)三方面的实践,其中包括节能减碳、产品责任、供应链劳工权利、董事会独立性、反贪腐等。企业的ESG实践常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名之,属于实体企业的行为。但ESG责任投资则不然,它是一种投资方式,属于投资人(或基金经理)的行为。换言之,实体企业的ESG实践有优劣等差,投资人在实体企业ESG实践的基础上,挑出达标者而进行投资。

这类投资在欧美已有相当历史,约达半世纪,其名称虽随时代而改变,但SRI(sustainable, responsible, and impact investing)一词最广被采用,其中包括聚焦于环境议题的可持续主题投资、强调公序良俗标准的责任投资,以及驱动社会创新的影响力投资。与欧美相比,国内的启动晚了三十多年,近年才在国家推动下加快脚步。名称方面,国内偏好使用“ESG责任投资”一词,其中的“责任投资“应源于SRI里强调价值观的责任投资。

12月4号的“商学院ESG责任投资教育”论坛,有研究与教学两部分,分别由国际研究前沿及国内教育规划两个环节构成,各由一位学者做主题演讲,再由几位专家进行圆桌论坛。

国际研究前沿的环节,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的执行副院长、校长讲席教授张博辉主持,新加坡管理大学助理教授梁昊以“国际ESG责任投资研究前沿”做主题演讲,而圆桌论坛则以“如何在中国推进ESG 责任投资研究“为题展开,参与人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系主任卢永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研究部副总监张宣传、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彭珂等。

左起分别为张博辉,卢永鸿,张宣传,彭珂

左起分别为张博辉,卢永鸿,张宣传,彭珂

国内教育规划的环节,由深圳大学深圳南特商学院MBA项目主任尼娜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高金院教授邱慈观以“ESG责任投资教育规划”做主题演讲,而圆桌论坛则以“如何在商学院课程基础上规划ESG 责任投资教育”为题展开,参与人有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沈洪涛、台北大学金融学系系主任黄启瑞、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UN PRI)中国区负责人罗楠等。

张院长在开场引言里,从金融学家立场,强调金融应对环境及社会多加关切,透过先进的金融科技及大数据来降低交易成本、强化渠道,以造福人类。张院长表示,他的经管学院已推动了能源金融方面的研究,未来将扩大到社会金融,也希望能与海内外学者共同努力。

来自新加坡的梁教授,是ESG研究的领先学者,迄今已有几篇论文刊登在国际上金融类的顶级期刊。主题演讲里,他先对ESG的概念予以厘清,并对ESG的衡量做出说明。他表示,无论ESG或CSR,都是资本主义的概念,因社会主义体制下,资产归全民所有,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乃理所当然。学者对企业运营之目的曾进行长期辩论,反映在股东优先说及利害相关者说两派的观点上,前者以诺奖经济学得主Milton Friedman为代表,后者以维吉尼亚大学教授Edward Freeman为代表。但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利害相关者说逐渐跃为主流,法规对消费者、员工、企业运营所在的社区都做出相当保护,而且一般看法也如此导向。因此,从整体社会的视角看,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不单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梁昊教授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梁昊教授

不过,衡量所有利害相关者的福利非常困难,无论是以股市反应或托宾Q,都有待商榷。特别是,ESG研究所仰赖的ESG数据,其度量的概念基础、精确性及可靠性都很重要。欧美经多年发展,已有KLD、ASSET4、MSCI IVA(无形价值计分)、Sustainalytics评级、DJSI评级等数据库。新兴国家普遍面临数据不全、质量不佳的问题,故ESG研究较难展开。

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学者做了许多研究,也有不少发现。梁教授依国际前沿学术研究的发现,特别是金融类顶尖期刊上的论文,针对四个重要问题予以解答。

第一个问题:ESG高的公司,是否财务表现更好、市值更高? 针对这问题,从过去二十年的研究发现看,多数结果是正面的,亦即,ESG高的公司,财务表现更好、市值更高。不过,这个结果取决于某些条件,故须依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譬如ESG新闻的正负面性质、企业ESG参与引发的代理人问题等。

第二个问题:投资ESG高的股票,是否会有超额收益? 梁教授表示,迄今这问题并未有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学者没发现SRI基金有超额收益,但发现ESG会降低系统风险。因此,目前学界面对一项矛盾:一方面证据指出,ESG高的公司市值更高,他方面证据显示,投资ESG高的公司之预期收益会更低。针对于此,学者拟调整积极持股、投资期限、预期回报等变量,再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以寻求解答。

第三个问题:投资人为何愿意牺牲收益,而投资于ESG高的公司? 针对这问题,学者研究指出,内在的社会偏好是背后理由,故投资人愿意牺牲一部分的财务回报,以换取符合其社会价值的投资。至于其中的抵让到底是多少呢?梁教授透过两篇学术研究,给出具体数字。依Barber等学者的研究,投资影响力基金时,投资人能接受比一般基金低3%到4%的回报率,以换取这类投资带来的社会效益。依Riedl与Smeets两位学者的研究,与传统投资人相较,社会投资人的慈善捐赠会高出41%。

第四个问题:不同国家之间,ESG标准是否不同? 针对这问题,梁教授以知名学术论文“显性CSR与隐性CSR“开场,说明外在的法律系统、社会价值、文化认知模式等机构因素,决定了一国CSR实践的形式。事实上,企业之目的和边界在创立之初就已由公司法决定,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有企业提供民生必需品、解决社会问题,形成了硬规则的替代物,而其呈现出的是隐性CSR。反之,美国等高度市场导向的资本主义社会,具备产权私有、投资人主导等特质,故要以显性CSR来保护利害相关者,而这种形式的CSR也有别于隐性CSR。

“国内ESG责任投资教育规划“的环节,由主持人尼娜教授引言。她先肯定了国内举办这方面论坛的意义,并基于地缘关系,对深圳各大学推动相关教育的情况做出说明。尼娜教授接着把时间交给邱慈观教授,展开教育规划的主题演讲。

邱教授先分享了目前中、美两国商学院在可持续管理方面的课程,其中包括伦理学、CSR、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ESG责任投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生态学等,而各科系所开课程会依其核心领域而有所差异。例如,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课通常开在企管系及运营管理系,CSR的课通常开在企管系,而ESG责任投资的课通常开在金融学系。从课名上未必能看出中、美在可持续管理教育方面的差异,但事实上,两国在课程多寡方面的差距甚远。以国内排名前一百的商学院来说,目前开出可持续管理方面的课程,本科有29门,研究所有47门。美国前一百名的商学院,这方面的本科课程有132门,研究所课程有454门,而前者是国内的4.5倍,后者几乎高达10倍。这么悬殊的比例,凸显了国内商学院在这方面还没跟上国际脚步,未来的发展空间甚大。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邱慈观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邱慈观教授

于“ESG责任投资“并非商学院所惯用的课程名称,邱教授认为有必要厘清,故对它做了较明确的界定。这系列课程通常由金融学教授来开,其中包括SRI、微型金融、能源金融等课程,而SRI是可持续、责任型及影响力投资(sustainable, responsible, and impact investing)的英文简写,是这些课程中份量最重者。接着,邱教授说明了这些课程的内容,其中通常包括抽象理念的分析、具体投资策略的说明、实际金融商品的解读、场界现况及要角介绍等。当然,课程会依授课教师而有不同内容,尚处实验阶段的前沿课程尤其如此,例如能源金融。

邱教授更以她任教的高金院为例,介绍目前已开出的课程组合,其中有MBA项目的可持续金融、影响力投资、金融伦理学、能源金融等,及EMBA项目的社会责任投资。以国内商学院而言,高金院的ESG责任投资课程最多,涉及面也最广。特别是,高金院的能源金融系国内这类课程的创举,内容涵盖能源投资项目的启动、评估、募资及避险,授课教师为美国金融学会前会长、高金院特聘教授Titman教授。

课程规划上,邱教授分别就(1)开什么课,(2)必修或选修,(3)开几门课,及(4)如何吸引学生等问题,分享了国际经验及个人看法。首先,在开课方面,商学院下有许多科系,各领域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边界,而相关的可持续管理课程亦会随之不同。其次,在必修或选修方面,一般通则是把核心课列为必修,辅助课列为选修。因此,企业伦理通常必修,而供应链责任管理则是选修。第三,有关应开几门可持续管理课程,取决于各科系的课程委员会。它们通常会依时代趋势、学生要求、授课师资等考量,做出最优课程数的决定。第四,在吸引学生修课方面,只要教授准备充分、深入浅出、强调互动,就能引起学习者兴趣。当然,在教学中纳入国内案例,引导学生做融入式参与,更是成功教学所不可或缺。

邱教授主题演讲后,ESG 责任投资教育的圆桌论坛接着展开,由与谈人分享看法。首先发言的是沈洪涛教授,她介绍了国内商学院ESG相关教学的课程安排、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具体看法有以下三点。

一是有关商学院ESG课程的设置。目前在MBA课程体系中,MBA教指委已经统一要求开设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必修课程;在会计专业硕士(MPAcc)课程体系中,教指委也要求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程。但并没有专门针对商学院本科生的相关课程,今后要关注和推动本科生课程体系中的ESG教学。

二是有关商学院的ESG教学对象。大家比较关注在校园内、在课堂上、对全日制学生开展的ESG教育。商学院更要用ESG理念去影响商业实践。沈洪涛教授分享了自己参与企业内部培训、行业协会活动、社会公众宣讲,推广ESG理念和实践的经验。

三是有关商学院的ESG教学内容。国内的ESG课程教学过程中,因欠缺本土案例而须使用哈佛商学院案例,而它们未必符合国内情境,也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因此,沈教授呼吁国内教师积极开发和撰写本土案例。

沈洪涛教授特别强调,推动ESG相关教育需要理念与热情,唯有两者兼备,项目才能成功,而学院领导更扮演关键角色。以中山大学为例,多年来它虽有企业伦理课程,但一直地处边缘,只是选修课。直到徐信忠院长大力推动后,这门课终于主流化,不但成为必修,而且在院内引起广泛讨论。因此,唯有透过建设性的对话、参与者脑力激荡,ESG观念才能深化,最后开花结果,发挥教育的功能。

台北大学黄启瑞教授的发言,围绕着台湾实体企业的CSR实践、商学院的ESG教育、ESG投资市场等三个主题。在实体企业的CSR实践方面,台湾的电子行业发展很早,从1990年代开始,台湾积体电路、台达电、光宝科技等公司就替全球IT行业代工。台湾的电子公司因位于全球IT供应链下监管最严格的部分,为获取订单,它们非常重视环境责任,会主动举办论坛、读书会等活动,相互观摩,带动了学习氛围,也触发了其他行业的CSR实践。另外,台湾企业为强化国际竞争力,积极抢进成为全球各大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成份股,如道琼斯可持续指数(DJSI)、富时善指数(FTSE4Good)等。但这些指数的进入门槛高,为了达标,台湾企业会请KPMG Sustainability Unit等知名顾问公司帮忙调整ESG制度,再优化责任实践,愈久成效愈佳。

左起分别为尼娜,沈洪涛,黄启瑞,罗楠

左起分别为尼娜,沈洪涛,黄启瑞,罗楠

黄教授接着表示,实体企业的CSR实践促使台湾高校重视ESG教育,各商学院纷纷设置了相关课程,包括CSR、公司治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企业伦理,甚至是专业度更高的金融伦理学。在推动企业伦理方面,台湾大学的老校长孙震是关键人物,他与企业家、学者联手创办了中华企业伦理教育协进会,除定期举办论坛外,更由企业赞助有志教师赴海外学习。经十多年努力,台湾已培育了一批企业伦理领域的师资,在各校播种扎根,开发课程。黄教授强调,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教师先在课室里教会学生,学生毕业后把ESG带进工作,而企业又和学校互动,提出前瞻性的反馈。这是个良性循环,一波推动一波,声势渐行壮大,最后沛然莫之能御。台湾最近举办的“企业可持续论坛”,产官学专家共有两千多人参加,内容专业,讨论热衷,就凸显了多年积累的成果。

至于ESG责任投资,黄教授表示,台湾受限于资本市场的规模,这类投资一直难以发展,相对也抑制了课程的启动,形成台湾商学院课程“多CSR、少ESG投资”的现象。这现象很有趣,凸显了高校在推动课程方面,须考量外在客观机构环境是否具有支持条件。

教育规划的圆桌论坛,第三位发言者是UN PRI中国区负责人罗楠。她介绍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说明其发展及趋势,并呼吁学者加入,以共同推动ESG投资的研究与实践。在罗楠之后,圆桌论坛的主持人尼娜教授针对专家发言做了总结。

国内从未举办过ESG责任投资相关的教育论坛,本次论坛是首次,但历程既已启动,期盼能绵远流长,成功延续。国内囿于数据等原因,目前鲜有学者从事ESG责任投资的研究,亦欠缺相关课程的设置。但ESG责任投资是时代趋势,纵使中国起步较晚,未来则必须跟上,而商学院教育在此应发挥重要功能。期许本次论坛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ESG教育的讨论。

(作者邱慈观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专业领域有可持续金融、影响力投资、财富管理、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