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金融发展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8年11月01日10:55分类:其他

闫允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发展绿色金融”定位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快创新,绿色金融则是金融业顺应这一形势的必然选择。

辽宁省抚顺市是一座东北老工业城市,经历了百年的煤炭开采和重工业化发展,虽有中国“煤都”之称,但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伴随着矿产资源、煤油电钢铝五大产业由盛到衰,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产业问题凸显。有效发展绿色金融,扩大金融供给,解决资金矛盾,将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地方政府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能力有限。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政府财力相对薄弱,对发展绿色金融的示范引导作用有待提升。一是公共投入小。地方政府对绿色产业发展、企业绿色升级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及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进程相对滞缓,对绿色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财政补贴力度小。地方政府对绿色环保项目的财政补贴,还存在补贴覆盖面窄、额度低、比例小的问题,政府绿色补贴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激励性不强,阻碍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对于绿色金融的实际资金需求缺乏。近年来,随着环境法规和绿色标准的颁布,地方政府、企业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但受制于内外部因素影响,绿色融资需求总体仍显不足。绿色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期限长、运营成本高的特点,对于企业有较高的资金和技术要求。企业虽然有绿色发展愿望,但受限于资金不够充裕和技术相对落后,很难转化成有效融资需求。

(三)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的有效供给不够。绿色环保企业和项目大多具有公益性特征,存在抵质押物不足、投资回报期限长的问题,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绿色项目的长期性存在期限错配的问题。在绿色技术、绿色项目业务运营模式和绿色项目评估等方面,金融机构专业水平不高,这些因素降低了金融机构供给、投资绿色金融产品的实际动力。

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思路

(一)坚持绿色授信,发挥信贷导向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加大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差别化授信政策。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建设,加强金融与环保部门的协调联动,将环保部门对企业出具的相关认证以及相关环保指标纳入银行审贷体系,发挥约束激励作用。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贷款审批上给予限制。对于环保达标能力强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企业,适当放宽审贷要求,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对于缺少抵质押物的绿色企业,加强探索创新,发展以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为抵质押标的的新型绿色信贷产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信贷导向作用。

(二)坚持产融结合,激发绿色金融发展新动能。创新产融结合方式,积极支持地方优势绿色产业,让金融业渗透到绿色产业经济中,增强金融与绿色产业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促进绿色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升级。以服务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对于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服务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为导向,支持石化、发电、钢铁等重点产业生产技术的绿色升级;促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强化技术节能,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加强对小微绿色企业和“三农”的培育支持力度,深入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三)坚持投贷联动,强化金融创新。推动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以投贷联动方式,为绿色项目和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促进企业融资结构合理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创新资金投资方式,整合财政现有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或与有实力的基金公司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的放大效应,针对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融资担保、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绿色产业项目进行投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有效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类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展直接债务融资,鼓励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绿色债券产品。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债券发行主体给予中间费用补贴,以降低发行成本,扩大融资规模。

(四)坚持降低成本,执行差别化优惠利率。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将绿色信贷纳入优惠利率框架,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以贴息的方式减轻绿色企业和项目发展的资金压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充分发挥工具导向功能,探索创新绿色再贷款、绿色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低成本的资金。针对绿色升级、绿色项目成本高、效益低的特点,建立绿色项目库,确定绿色项目和企业清单。严格执行有关利率政策及管理规定,积极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在收益有效覆盖成本风险的基础上,针对列入清单的企业和项目应给予差别化优惠贷款利率。建立统一合理的收费标准,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进一步缩短融资链条,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着力降低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

(五)坚持风险导向,筑牢绿色金融风险防火墙。发展绿色金融,应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积极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预警机制,健全客户重大环境风险的内部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信贷准入的环境标准和要求,提高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强化信息披露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有效防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违约风险。此外,要健全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提升应急反应能力,防止小风险演变成为大风险。

(六)坚持服务优先,改善绿色金融生态。优化地方政府窗口服务,开设绿色通道,为环保型行业“请进来”创造良好营商环境,优先办理节能环保企业的相关业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经济金融信息与环境保护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共享机制,完善社会共享信息库。完善金融机构开户审核流程,消除冗余环节,最大程度提高节能环保企业开户审核效率,支持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充分调动企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和执法体系,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加大环境破坏的惩治力度,建立严厉的违规违法惩治机制,激活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供给动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