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0月30日17:33分类:分析报告

金融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经济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绿色金融对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日前,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爱俭就绿色金融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发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并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爱俭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就绿色金融的产生背景做一介绍。

王爱俭: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我国2017年GDP增速为6.9%,如果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绿色GDP”实际上是负增长。我国政府清楚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致力于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经济的绿色转型要求在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减少环境损害、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和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等。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绿色转型压力,催生了绿色金融。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给出了中国官方对绿色金融的定义:“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简言之,绿色金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二是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金融时报》记者: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发展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爱俭:第一,绿色金融能够形成资金导向。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资本并用于投资,所以绿色金融主要通过汇集资金和引导资金流向那些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形成发展绿色产业所必需的绿色金融资本,有效地降低绿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筹集资本的成本,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绿色金融的资产定价能够形成挤出效应。绿色金融通过降低绿色投融资成本和节能减排成本,从而降低绿色发展的成本,并将环境风险显性化,间接提高了高污染项目的成本,从而起到抑制污染性投资的目的。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品属性,使用自然资源会产生负外部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而且在如今市场条件下,使用者根本不用为其产生的负外部性付出代价,从而导致了过度消耗、过度污染的倾向。借助于金融交易的资产定价功能,绿色金融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可以使得负外部性内部化,使得资源价格中包含环境成本。资源价格的上升将迫使要素生产率低下、环境成本高企的部分第一、第二产业缩减规模、退出市场。

第三,绿色金融能够促进产业整合。如今在国家节能减排要求之下,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工业企业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而积极采用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的绿色产业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发展前景良好。绿色金融市场能够使得资金聚集在优势绿色企业助推绿色产业进行整合,绿色产业整合可以有效地打破行业、地区和国别的限制,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以及金融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使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高效,进而推动各项资源流向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显现,长期竞争力优势逐渐增长。

第四,绿色金融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绿色金融使得投资者在投融资决策中将潜在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考虑投资决策的环境风险与成本,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

第五,绿色金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着力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想要调整和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必须先优化要素的供给结构。通过绿色金融产品,资本要素源源不断注入到环保节能减排的行业。通过绿色金融市场,资源要素的供给也不断的向高效率、低污染行业倾斜。因此,绿色金融将有效优化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削减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加速发展。

第六,绿色金融能够引领绿色消费。金融不仅仅对生产者有影响,同样会对消费者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绿色金融使得金融资源在绿色消费领域具备可获得性,使得有绿色消费意愿但是由于当下资金实力有限的消费者可以进入绿色消费领域,发挥金融在消费上的撬动作用。其次通过对资源的高效配置,绿色消费者使用的绿色金融工具可以降低成本,进而使绿色消费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推动社会资源更多地向绿色消费产业链上流动,从而在源动力上拉动社会的绿色生产引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王爱俭: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在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实践和市场规模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进展,尤其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发展处在世界前列。绿色信贷方面:一是规模在稳步增长,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从2013年末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6月末的8.22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将近8000亿元。二是信贷质量优良,不良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6月末,国内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41.7亿元,不良率0.37%。绿色债券方面:自2014年5月12日中广核发行第一只绿色债券以来,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就一直在上升,并处在全球引领地位。绿色债券在2016年迅速增长,从几乎为零增长到人民币2380亿元(约362亿美元), 占全球发行规模的39%。截至2017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发行贴标绿色债券2486.1337亿元,发行量居全球第二。

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在不断的发展中,可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绿色金融法律指导有所欠缺。尽管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法规,但由于绿色金融的认识水平较浅、发展起步实践较晚,对于其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健全。

第二,绿色金融产品覆盖面小且创新力度不高。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在设计上存在着只注重融资渠道而忽视融资对象的特征,主要面向大型环保类企业和大型清洁能源、节能减排项目为主,针对中小型环保企业、个人、家庭的绿色金融产品非常少,从而导致了绿色金融产品难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影响力受限。

第三,绿色金融的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落后。目前,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如律所、会所、咨询公司、评级机构等鲜有涉及绿色金融相关领域,其它诸如绿色银行、环境风险评估机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等尚未建立完善。

第四,绿色金融的微观支撑体系尚未建成。企业绿色转型成本较高,而且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并没有对其自身利益造成多大损害,所以企业积极性不高。此外绿色金融业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现阶段我国在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储备方面还很匮乏。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微观主体支撑尚未建成,难以对绿色金融形成有效的支撑。

《金融时报》记者: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绿色发展。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推动作用?

王爱俭:第一,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一是要尽快建立统一的碳市场交易平台,由点到面,协同推进,建立统一的定价标准和市场准则,以期为我国绿色金融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二是要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界定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加快推进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环境权益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制定。三是要用帕累托改进解决绿色项目“二重属性”即大多数自然资源即属于私人物品又属于公共物品,可通过构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路径。四是要培育和扶持绿色金融第三方认证机构和评估机构,建立绿色投融资评价体系。

第二,健全绿色金融中介体系。一是要构建绿色银行体系,以我国现有银行为基础,推广“赤道原则”,扩大绿色金融参与主体。二是要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性,可以适当的引入激励机制,例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风险容忍度等。三是要加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可以建立专业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团队,对贷款人信息进行有效追踪,同时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四是要金融机构间开展绿色金融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分享交流,培育和引进绿色金融专业人才。

第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是要深入优化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的作用。二是要引导金融机构需要把绿色金融作为重要经营战略,积极创新组织机制和适合行业区域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工具、管理模式,加大对绿色金融渠道和产品的应用,以破解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引发“洗绿”风险等问题,多渠道、全方位地为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记者柳立)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