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发力绿色金融 绘就乡村生态宜居“美画卷”

重庆商报2018年08月31日14:35分类:国内案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只有建成山青水绿,“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农村才更有吸引力,农民才更有归属感,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助力绘好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多措并举为绿色金融提供坚实保障。如,该行党委专题研究将绿色金融纳入全行战略规划,在全行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以量为美”到“以绿为美”的转变。同时,成立领导小组,设立金融创新和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制定绿色金融实施意见和绿色信贷投放指引,明确信贷投放重点,突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推进信贷资金“广撒网”向“精靶向”的转变。为了提高分支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该行制定了绿色信贷业绩专项考核方案,明确投放约束指标,对绿色信贷业务利息收入的15%调增分支机构利润,对经济资本占用按照原标准的75%进行调减,实现绿色金融“软指标”向“硬约束”的转变。截至2018年6月末,该行累计绿色金融信贷投放超过730多亿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添砖加瓦”。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绿色金融,该行深刻地认识到绿色金融是调结构、控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信贷投放要有所侧重:一方面,大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压降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退出钢铁、煤炭、水泥等领域贷款40亿元,重点投向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领域超过100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向沿江绿色产业集群授信300多亿元,对果园港、西部物流园等重点项目投放贷款130多亿元,对重庆环保投资公司专项授信5亿元,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将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实现有力结合,对近500家家绿色农业、效益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近100亿元,通过“公司 农户”模式发挥带动效应,不断延伸绿色金融触角。

为了探索可持续、高质量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该行坚持创新驱动绿色金融发展,为推进绿色金融“生态”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如该行积极打造绿色专营机制,单列绿色金融信贷规模,开辟审批优先通道,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实行基准贷款利率、对优质客户可适度下浮,有效提升服务效率,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同时,创新绿色专属产品,推出美丽乡村、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等绿色金融产品,率先为低能耗、高技术的科技型企业量身制定知识价值信用贷,发放额占到全市的75%以上,支持180家企业成长壮大。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还积极加强绿色专业服务,为绿色环保领域企业提供“融资 融智”服务,通过发行债券、理财直融等为康达环保产业集团融资15亿元,提供7亿元并购贷款帮助渝商投资集团收购全球排名前三的废旧回收公司齐合环保,探索碳交易转让、境外绿色债等新模式,进一步提供多元化、综合化金融服务。

城口县,一个地处渝东北偏远地区,人口数量不足25万人的小县城。虽然这里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素有“中国生态气候明珠”之称,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生态旅游资源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为了支持城口县生态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该行紧紧围绕城口县“生态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整合各类扶持政策,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持续加大各类绿色信贷资金的投放。截至2018年6月末,该行城口支行发放绿色信贷超过1200笔、金额超过1.2亿元。

据悉,该行除了在总行层面致力加强绿色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之外,还要求各分支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出特色绿色金融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如该行城口支行在调研中发现,城口县大部分农户在修建住房过程中有融资需求,却没办法提供住房产权证书。鉴于此,该行城口支行及时对美丽乡村住房贷款产品进行优化,在沿用联保贷款的基础上增加了信用贷款方式,即确定购买或新建农村住房在未取得住房产权书并办妥抵押登记手续之前可选择信用方式,获得最高10万元的贷款资金,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近两年来,该行城口支行累计发放美丽乡村住房贷款1200多笔、金额8600多万元,为城口县“生态宜居”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该行城口支行还大力支持城口县星级旅游品牌经营,助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据介绍,下一步,该行将持续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各项要求,坚持绿色金融的定位和导向,既关注当前、也注重长远,把绿色金融服务和支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加深入地融合,全力助推重庆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同时,按照“有保有压、有增有控”的授信政策,持续压降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重点支持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三农”客户、小微企业,以及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未来五年计划在绿色金融领域投放1000亿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