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风险隐现 绿色金融如何实现环境与商业可持续

金融时报2018年06月25日09:26分类:绿色债券

近期,环保行业扎堆发生债务违约事件,绿色金融市场逐渐浮现的风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5个月中,神雾环保(300156)、沃特玛、盛运环保(300090)、凯迪生态(000939)等多起债务违约事件相继爆发。尽管所涉资产并非贴标绿色金融产品,但作为国内知名的环保上市公司或大型环保企业,上述违约无疑折射出绿色环保产业快速扩张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共性风险,给绿色金融市场敲响了警钟。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关注环境与商业两方面的可持续性,是绿色金融防控风险的核心所在。近日,记者从浦发银行(600000)了解到,面对绿色金融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的现状,该行积极探索,不断加大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力度,有效地规避了部分潜在的违约风险。

绿色金融风头正盛

债务违约现隐忧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最大的亮点非绿色债券莫属。

以浦发银行为例,2016年该行获得人民银行和原银监会批准,成功发行了境内首单绿色金融债券,全年累计发行500亿元。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污染防治、节能、资源回收利用、生态保护及修复、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领域绿色产业项目。

有目共睹的是,绿色债券有着其他融资方式不具备的优势。浦发银行绿色金融债券资金支持松原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融资租赁保理项目20亿元以及保山市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11亿元,就是典型的案例。

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铺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然而,由于建设成本相当高昂,综合收益又主要体现在管廊项目本身以外的外部效应,导致管廊项目基本入不敷出。那么,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一般而言,可基于项目的收益性特征设计投融资模式,通过构建现金流形成经营性资产,为后续融资提供便利。”浦发银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之下,绿色债券显示出独特优势。由于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成本较低,促使该行在资产投放端的利率有所下浮,从而降低绿色产业项目的融资成本,对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持,并有效解决企业和银行的资金期限错配问题。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持续增长。按照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的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市场发行绿色债券约合102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2.15%。

然而,绿色金融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隐忧也逐渐浮现。3月14日,神雾环保公告“16环保债”未能如期兑付本息4.86亿元,发生实质性违约。随后,4月1日国内最早成功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锂电巨头——沃特玛母公司爆出合计19.98亿元应付票据和银行贷款违约;进入5月,又有多家环保企业发生债务违约。

不仅是环保企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同样风险隐现。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作为最主要的低碳交通模式,融资需求巨大。然而,2017年下半年,包头、武汉、西安等多地城市轨交项目被叫停或暂缓。

风头正盛的环保行业缘何风险凸显?专家分析称,环保产业快速扩张导致资金杠杆提升、项目质量下降、忽视技术储备,引发“漂绿”现象,这不仅影响环保产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使绿色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累积。

绿色融资辨真假

银行如何炼就火眼金睛

据了解,由于绿色环保项目能够借助绿色金融市场获得一定的融资便利,于是一些企业以“绿色”之名融资,行扩大产能或其他非绿色之实;而一些公用事业项目则夸大实际需求,通过绿色融资支撑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一旦实际开工不足,将导致投资收益率过低甚至出现亏损,给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带来较大冲击。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融资项目真实绩效,掌握绿色融资的企业或项目真实的技术水平和实际的盈利能力?

浦发银行的做法是,通过聘请第三方知名机构进行环境效益见证,实施严格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把环境因素纳入银行的风险评估流程,建立起可操作的环境信用评级标准,在战略规划、发展思路中更好地贯彻绿色金融的价值导向,让风险控制和审批人员充分认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将绿色金融的思想融入到经营与管理的细节之中,从而加大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力度,有效地规避了部分潜在的违约风险。

“由于绿色金融债专项支持绿色产业,是否有充足的项目储备、能否管好用好募集资金是关键,也是难点所在。”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浦发银行上述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先后于2016年1月、3月、7月分三期完成发行。为保证绿色金融债在短时间内成功发行,首先,该行基于长期实践形成的较强绿色项目专业评估能力,在央行发布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公告后,根据前期储备第一时间确定了合格绿色项目资产池,并设计完善了绿色金融债券发行的一揽子方案。

其次,为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规范管理,浦发银行制定了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内部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职责,对募集资金采取专项管理,并建立合格绿色项目的判定流程及标准。

而在绿色金融债成功发行后,该行对覆盖项目的经营特点、经营模式、重点客户进行梳理,在全行开展专项培训,并出台相关激励考核政策,引导和鼓励分行加快贷款投放,从而有效推进了项目落地以及绿色金融债专项信贷资源的高效利用。

据悉,截至2017年12月末,上述三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募集资金投放总金额共计人民币605.39亿元,投放进度超过100%,位居同业之首,绿色储备项目突破千亿元。

服务重在专业能力

绿色金融管理不同寻常

据悉,去年10月,浦发银行董事会通过《绿色金融发展规划》。该规划作为浦发银行“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性总体规划,明确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绿色发展文化,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提升全行绿色发展能力的发展目标。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浦发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创新产品交易结构,加快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批量化实施,创新针对绿色产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方案,加大对于绿色产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力度。

另一方面,浦发银行依托其在能效融资、碳金融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及时发现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热点,准确把握绿色产业与信息技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领域结合的机遇,不断加大能效提升、环境保护、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碳交易、绿色城镇化等领域的研究与创新力度。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浦发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1800亿元,贷款项目环评率达到100%。

值得关注的是,绿色金融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项目管理。那么,绿色金融管理是如何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与监控,完善贷前调查、放贷审核、贷后监控的呢?

“我们加大推进重点领域专业服务力度,分别在贷前调查、放贷审核、贷后监控等各阶段拓展绿色产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提升绿色领域专业经营能力。”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此同时,该行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机制、业务联动和营销机制、差异化评价考核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将绿色化的监管要求贯穿至银行经营的前、中、后台。

值得一提的是,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专业队伍建设,对该行防控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浦发银行在全行范围内挑选既有业务能力又有业务经验的产品经理、风险管理人员等组成绿色金融团队,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参与绿色金融项目评估对环境风险管理方案进行拟定与实施,通过在重点业务领域不断积累经验,大大提升了全行的绿色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

“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已经完成了‘规模赶超’,并具备了向‘制度引领’角色转型的基础和条件。”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应该依托我国绿色发展迫切、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大、政治决心坚定以及特有的制度创新优势,结合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实践,借助G20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在绿色金融风险相关研究领域的合作,进而通过金融稳定理事会等机制推动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修订和完善,加快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对全球的‘制度引领’,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记者 李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