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满周年 试点地区经验谈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6月14日14:50分类:其他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王婧 陈周阳)6月12-13日,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迎来一周年之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在浙江湖州举行。会上,我们得以对试点地区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有了全面了解。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广东、浙江、江西、贵州、新疆五省(区)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年来,五省(区)对照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总体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一些颇具特色的绿色金融创新案例值得推广。

在浙江,湖州编制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发展五年规划,出台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考核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湖州还打出了绿色金融政策“组合拳”,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将绿色信贷纳入MPA考核,建立绿色银行监管政策。衢州每年安排5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并设立绿色产业引导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衢州首创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创新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绿色保险模式。开启绿色金融支持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模式,以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险助推衢州传统工业的绿色发展。

目前,浙江省已设立绿色专营支行5家、绿色金融事业部11家、绿色金融特色支行47家,与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合作事项45个。截至2017年末,湖州、衢州绿色信贷余额分别达到406.6亿元和312.7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分别达13.3%和16.2%,全省绿色信贷余额6875亿元,同比增长44%,“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比重持续降低。

在广东,省政府加大了对广州市和花都区的转移支付。花都区从2017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发展。试验区还制定并发布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定方法,花都区筛选出首批绿色项目90个。花都区已设立一支规模2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一支1000万亿元的绿色产业担保基金,以及三支绿色发展基金,总规模41亿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布全国首个考量碳交易管控企业绿色发展能力的“中国碳市场100指数”。

截至2018年3月末,广州市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2596亿元,比试验区获批时增长34.7%。花都区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月106.35亿元,占比从2016年底的7.3%增长至12.66%。

在新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首个绿色项目库。截至2017年末,昌吉州、克拉玛依市和哈密市三个试验区有365个“纯绿”项目纳入数据库,总投资5750亿元,融资需求3400亿元。今年4月,新疆在自治区级机构层面成立绿色金融同业自律机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自律管理。

截至2018年3月末,试验区绿色信贷余额336.0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4.27%,尤其哈密市绿色信贷余额达225.66亿元,同比增长26.41%。

在贵州,依托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加快推进绿色项目库建设。目前贵安新区重点围绕绿色制造、绿色城镇、绿色交通、绿色能源和绿色消费等领域筛选了76个项目纳入数据库。贵州还运用环境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双公示系统,公布300家环境保护失信企业“黑名单”,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截至2018年3月末,贵州省绿色信贷余额达1826亿元。贵阳公交集成功发行了26.5亿元全国首单省会城市公交绿色ABS项目。

在江西,形成省级绿色产业项目库,首批入库项目达248个,其中赣江新区26个项目进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项目库。目前,工商银行等7家银行在赣江新区设立绿色支行;九江银行在赣江新区设立全省首家绿色金融事业部;人保财险设立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赣江新区“绿色金融示范街”已入驻和拟入驻金融机构30余家。

截至2017年末,江西省绿色信贷余额1724亿元,比年初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

对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一年来的建设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座谈会上表示,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层面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有效路径,在这方面,试验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些好的做法可以及时提炼,上升到制度层面。

人民银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试点总体方案中85%以上的试点任务已经启动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3月末,五省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2600多亿元,比试验区获批之初增长了13%,高于同期试验区各项贷款余额增速2%。在总量扩大的同时,绿色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3月末,五省试验区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12%,比试验区平均不良率低0.94%。

陈雨露同时强调,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建设过程当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先行先试的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在标准、信息和相关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作建设方面亟待深入展开。部门间市场主体之间的工作协调、政策对接需要进一步加强。

陈雨露表示,下一步,要推动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和使用相关的标准,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业务全链条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便利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有效识别绿色项目和融资主体以及对于绿色项目风险定价。要深化相关领域的价格机制改革,改善生态建设项目的收益性和现金流,提高绿色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加大绿色产品和金融科技服务的创新力度,根据绿色投资项目的期限、风险等等情况来统筹运用信贷、债券、私募股权基金等融资渠道,满足绿色项目融资的多样性和多纬度的需求。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