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金融 > 绿色项目 > 其他 > 当前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难点与建议 以安徽为例

当前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难点与建议 以安徽为例

金融时报2017年07月18日15:58分类:其他

核心提示:在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的主导下,安徽省银行业以绿色促转型,以绿色调结构,以绿色补短板,让绿色金融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但不可否认,发展绿色信贷依然存在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保障设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陶诚

面对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推动绿色信贷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新趋势。在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的主导下,安徽省银行业以绿色促转型,以绿色调结构,以绿色补短板,让绿色金融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但不可否认,发展绿色信贷依然存在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保障设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安徽发展绿色信贷的主要做法

(一)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作为2017年安徽省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任务和省政府重点工作,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积极发挥牵头单位职能,运用实地调研、督促督办、上门走访等形式,抓好改革任务督察工作,并形成督察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同时还将“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纳入党委重点督办事项,分别按季、按月督查工作进展。全省人民银行系统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探索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与“绿色信贷”挂钩。如铜陵、滁州等市从金融机构、地区经济及环保要求三个层面构建具体监测指标,定量监测辖内绿色信贷发展状况。黄山、阜阳等市积极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年度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从贷款总量与结构、增量与增速等方面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二)多方联动,推动出台绿色信贷配套政策。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牵头联合省政府金融办等八单位共同出台了《安徽省绿色金融体系实施方案》,实行半年考核、定期通报、按年评比。各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等部门支持和配合,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全省上下形成“1(省级方案)+16(市级方案)”的制度体系。全省银行业高度重视绿色信贷工作,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绿色经济领域。工行安徽省分行制定了《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贯彻意见》,严格控制贷款投向重金属污染等领域。中行安徽省分行制定了《中银绿色统一贷业务管理办法》,满足同一类型绿色环保项目的授信需求。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建立了《绿色金融业务属性认定标准》,涵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三大领域。徽商银行制定了《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绿色金融债发行、评估和信息披露流程。合肥科技农商行制定了绿色信贷《政策指引》和《自评方案》,推进绿色信贷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健全机制,加快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一是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如兴业银行合肥分行打造“绿色金融”蓝海,截至2017年5月末,通过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为90家企业、122个项目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36亿元;光大银行合肥分行推出了“光合动力”低碳金融产品套餐,有力支持了绿色新兴能源企业发展,形成了中小企业“碳金融”特色品牌;浦发银行合肥分行构建“五大板块、十大创新产品”,将绿色金融作为品牌业务重点推动、优先发展;全省农商行系统将绿色信贷与金融扶贫相结合,与光伏、供电企业携手,支持集中式光伏电站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供绿色金融综合化服务。省内各银行还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中行安徽省分行与中行贵州省分行组成内部银团,按照安徽行70%、贵州行30%的授信份额操作,分别为海创集团子公司提供8300万元贷款,支持生活垃圾处理线项目,引导水泥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对瑞福德金融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融资3亿元支持江淮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三是建立绿色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全省大部分银行均成立了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推动绿色信贷工作开展。如兴业银行合肥分行成立环境金融中心,配置专职绿色金融产品经理,指导绿色信贷营销与服务;徽商银行、建行安徽省分行成立绿色信贷委员会,同时建立了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四是开辟绿色信贷审批通道。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对水利建设项目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在5至7个工作日内安排项目上会审批。光大银行合肥分行对绿色信贷项目优先安排立项、审批和投放,对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企业和项目,优先安排授信支持。

(四)强化内控,积极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一是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全省银行业机构纷纷制定绿色信贷经营目标和工作规划。兴业银行合肥分行制定“十三五”期间发债规划,实现绿色金融融资余额600亿元,服务绿色金融客户数突破1000户。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将绿色信贷明确为长期发展战略,从信贷文化、政策体系、分类和流程管理、产品与服务创新、考核机制等方面,实现全流程绿色信贷管理。二是完善贷款授信流程。目前省内银行已普遍将环保达标因素纳入信贷审查范围,对环保不达标企业或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对绿色项目配置专项信贷规模。如工行安徽省分行在信贷系统中增加环境风险标识,将企业名录与环保部环评信息对接,实现环保风险识别与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和授信密切关联。兴业银行合肥分行每月配置10亿元绿色信贷规模,并将到期不续做项目的信贷规模优先投向绿色项目。

 安徽发展绿色信贷的主要成效

(一)绿色信贷覆盖面不断扩大。安徽省银行业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5月末,全省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达1588亿元,较年初增加106.7亿元,同比增长18.6%,高出各项贷款平均增幅0.8个百分点。在12类节能环保项目中,位列增速前三位的分别为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项目贷款、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和节能环保服务项目贷款,重点支持了安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农业开发项目,加大了巢湖、淮河和新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项目信贷投入,有力支持承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搬迁的小城镇建设,扶持了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

(二)绿色信贷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安徽省银行业在继续加大绿色信贷投入的同时,对“两高一剩”行业采取强化授信限额管理、实施客户名单制管理、提高准入门槛等措施,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量和增速。截至2017年5月末,全省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电解铝和船舶)贷款余额354.3亿元,同比减少2.15%。全省“三煤一钢”去产能工作成效显著,完成煤炭967万吨、生铁和粗钢505万吨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2017年1-5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3715.2亿元,增长22.4%,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9个百分点。

(三)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安徽省积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各项绿色发展政策,为绿色经济与金融资源提供对接平台。一是出台《安徽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方案》。环保厅对企业每年进行环境信用评价,依托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向发改委、财政厅、人民银行等部门通报,实行信息共享与联合惩戒。二是制定《安徽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和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工作,2017年度黄山市、六安市生态补偿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分别为2亿元和1.18亿元。三是推进林权交易所建设。作为全国四大林权交易所之一的黄山市江南林权交易所,加快林权抵押贷款发展。目前已累计向150余户林业企业和林农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61亿元,抵押林地283宗,涉及3.67万亩林权林地。

(四)绿色生态环境效益逐步显现。安徽省银行业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促转型,以绿色调结构,以绿色补短板,让绿色金融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点,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据测算,2016年全省银行业通过开展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可以支持省内企业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09.04万吨、化学需氧量11.25万吨、二氧化硫21.36万吨,节水2297.9万吨。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3%,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日均监测指标数据较上年同期则分别下降了3.4%和3.8%,全省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安徽省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主要难点

(一)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一是政府配套措施缺位。目前,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绿色信贷发展,但全省范围内尚未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绿色信贷担保、税收减免优惠、贴息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二是环评信息与信贷投放联动机制不畅。目前银行与环保部门建立了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但由于信息共享时滞等问题,且部分企业仅为应付环保检查而购买环保设备,银行难以甄别企业环保信息真实性,增大了银行绿色信贷管理成本和风险,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三是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缺乏。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绿色金融的制度和条例,但缺乏足够的权威和法律效力,监督制约手段不足,导致绿色金融政策落地效率不高。

(二)绿色信贷保障设施不健全。一是绿色信贷归类不统一。目前对绿色信贷缺乏实施细则,加之绿色项目库尚未建立,实际操作中存在银行对绿色信贷归类不准确问题,不同银行之间对同一项目认定不统一。二是绿色信贷配套设施未跟上。如排污权、收费权未建立公开统一的交易市场和公示系统,影响了排污权质押贷款和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产品创新。

(三)绿色信贷服务不到位。一是绿色项目识别能力不足。绿色信贷涉及很多行业及专业技术,人才标准要求高,但由于我国绿色信贷业务起步晚,缺乏大量专业人才,导致银行对绿色项目技术识别不高,影响绿色信贷供给。二是部分银行绿色信贷服务意愿不强。绿色项目在运营初期收入不足弥足成本,现金流低,还款来源无保障,缺少充足的担保,难以满足银行覆盖成本需要,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积极性低。截至2017年5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5%。三是绿色信贷产品研发能力不高。当前大部分银行缺乏环保技术和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尤其是地方中小银行。

相关建议 

(一)构建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纳入宏观审慎政策评估体系(MPA),引导银行业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形成抑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加快将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开展情况纳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各地金融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绿色金融发展效果监测评估。

(二)建立绿色信贷正向激励机制。建议加大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力度,鼓励银行业按照国家环保政策,合理调整信贷结构,限制对“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支持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积极试点PPP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政府资金有效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和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设立 “绿色项目库”,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定期公布“绿色环保重点项目清单”,引导金融机构对清单中绿色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引导银行业加大对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好地适应绿色常态,服务绿色经济。

(三)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性绿色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规范绿色信贷项目认定标准,统一数据来源和填报口径,并建立监测核查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积极搭建环保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完善企业征信信息系统,定期公布企业环保信息,增强绿色信贷业务可操作性。要建立绿色金融产品的标准,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

(四)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开发与人才培养。通过窗口指导和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可持续投资等方面能力和水平,通过财务资源倾斜支持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有效提高环境和社会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培养更多绿色金融领域专业人才。 (作者系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