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金融 > 绿色项目 > 其他 > 专家预计每年绿色投资缺口达1.7万亿元

专家预计每年绿色投资缺口达1.7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2017年07月07日10:04分类:其他

核心提示: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绿色经济发展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绿色投资缺口达1.7万亿元。

6日,以“金融助力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17中国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财富传媒集团、北京基金小镇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

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评价研究报告,报告对450家上市公司和700家京津冀重点污染监控企业进行了排名。西部矿业、潍柴动力、海亮股份、广州发展等上市公司绿色排名居于前十。

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论坛上指出,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绿色经济发展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绿色投资缺口达1.7万亿元。

    绿色企业排行榜出台

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评价研究》报告。据介绍,报告构建了由311个指标构成的中国企业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并对450家上市公司和700家京津冀重点污染监控企业进行了排名。

此次报告发布了上市公司排行榜、京津冀重点污染监控企业排行榜。排名前10位的上市公司分别为西部矿业、潍柴动力、海亮股份、广州发展、中航动力、中国石油、云南白药、中国中车、包钢股份、豫光金铅。京津冀重点污染监控企业绿色排名靠前的公司有奔驰汽车、新兴铸管、中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等。

关成华介绍,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存在“一不足、三失衡”的问题,企业环境数据披露不足、数据严重缺失,不同区域企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企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同企业绿色发展不平衡。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多以定性描述为主,还是偏重于宣传自己的环保成绩,政府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明确的要求。京津冀重点污染监控企业的数据也有很多指标缺失,我们设计了311个指标,实际上可用的指标只有30个左右,大量的数据无法获取。”关成华说。

他表示,研究报告建议国家应尽快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尽快出台绿色发展战略,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绿色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为企业指明方向和任务;二是在绿色发展不同阶段应有不同政策导向。目前应该以强制为主,中期再逐渐过渡到市场调节为主,不能依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自觉自愿;三是尽快出台绿色评价标准和绿色核算制度,以及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监控管控制度以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下一步,绿色产业平台还将从企业绿色评价、企业绿色评级、绿色认证、企业绿色发展改进四个方面继续推进研究工作。

绿色金融体系促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金融在支持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学部召集人李晓西在论坛上表示,绿色金融体系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效果的根本性转折提升。该体系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

据介绍,过去两年,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提供了2000多亿元来支持环保、节能、新能源等绿色投资。根据环保部测算,今后5年内我国仅治理大气污染就需要1.7万亿元。在2014年的绿色投资中,政府财政占所需绿色投资的比重不超过20%,80%需要社会各方出资。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季晓南介绍,近年来绿色发展资金大量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金融环保绿色基金265只,绿色保险产品加速增长,保险公司共提供风险保障金263.73亿元。

“绿色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重要一点就是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投融资决策中能充分考虑企业及其业态潜在的环境影响,考虑投资决策的环境风险与成本。”李晓西称。

李晓西指出,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考虑企业和贷款项目的环境风险,对于一些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和项目应不予贷款支持;对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的节能环保型绿色产业,则给予优惠贷款支持。

“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将金融发展的问题暴露在人们面前,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金融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李晓西在谈及绿色金融对于金融业本身的影响时强调,“绿色金融体系有利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该体系打破多年来传统的金融品种模式,形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同时,绿色金融体系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非环保类尤其是污染类产业,虽然短期内可能有资金回笼,但长期来看,呆、坏、死账不可回避。支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发展,从长期看,是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保证。”

绿色金融多重难题待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平介绍,2016年8月,七部委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季晓南表示,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绿色经济发展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需要的绿色投资达两万亿元,但财政最多只能提供15%的资金,85%以上的预测投资需要其他资金给予补充。

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季晓南表示,受金融“脱实向虚”现象的影响,许多社会资本追求短平快,追求高回报,而绿色项目具有前期投入较大,前期回报期较长,有些项目还具有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特征。如何引导市场资本更多地投向绿色项目,希望能有更好的途径和平台。

他举例说,最近接触的一个污水处理项目,它涉及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是领先的,但企业市场开拓力度不足。两家投资企业过去,都觉得风险较大,不愿意投资。

此外,季晓南表示,绿色基金不能满足多层次绿色发展需要,绿色保险品种不够丰富。目前我国绿色保险产品主要针对石油、化工等行业设备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而涉及噪声污染、光污染、核污染等高污染行业项目的绿色产业研发和市场投入远远不够。“加快解决金融助推绿色发展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有助于我国绿色金融取得新的发展,助推绿色经济取得更快发展。”季晓南说。

张丽平认为,目前绿色金融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确定规则标准。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是由政府推动,但实际上还是要市场化运作的,所以需要一套适合市场运作的规则和标准,搭建一个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