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金融 > 分析报告 > 碳金融市场的定位与作用

碳金融市场的定位与作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10月19日14:54分类:分析报告

核心提示:作为化解绿色金融挑战的突破口,碳金融不但对绿色金融体系向资源节约与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拓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由于气候挑战的全球性质,碳金融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方面也将发挥独特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碳金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并为其找到合适的定位,我们将从碳现货交易、绿色金融体系、实体经济三个维度来分析讨论碳金融市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1碳金融vs.碳现货

碳现货是基础。碳现货交易是碳市场的基础。国际碳市场上最早出现的都是碳现货交易,如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就是基于现货交易的碳市场。2005年启动的EUETS则同时推出了碳现货交易与期货、期权等碳衍生品交易,后者的交易规模增长很快,迅速发展成为碳市场的主导力量。

碳期货是关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EUETS交易额高达1185亿美元,占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的82%,而期货交易又以73%的份额占绝对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碳现货交易占比下降的趋势越来越突出,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EUETS每日成交的碳配额期货与现货交易量之比绝大部分在20-60倍之间;而以其间一年的总成交量做对比,期货交易量是现货交易量的30倍有余。EUETS的发展显示,尽管现货交易始终是碳市场发展的基石,但金融化交易工具尤其是碳期货的引入,对于碳市场的成长则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碳金融vs.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及其挑战。金融的本质是管理风险、配置资金,以获得更好回报。绿色金融则是在传统金融活动基础上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在注重财务绩效的同时也注重环境绩效。为了激励绿色投资、抑制污染性投资,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着眼于强化以下三种动力机制:一是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二是降低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三是提升投资者和企业的环境责任感和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偏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建立起校正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负外部性的经济机制,将企业产生的环境成本内化到自身的成本结构之中,同时对企业减轻环境耗损的经营行为给予相应的激励,最终阻断企业的环境套利行为。这也是从宏观经济到微观企业层面实现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机制。因此,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量化和风险定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绩效进行合理估值,最终将经营绩效与环境绩效纳入统一的财务报表。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绿色金融将只能实现浅表层面的“漂绿”,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改变。

碳金融是化解绿色金融挑战的突破口。从投入-产出模型来看,企业的环境成本可以分别从投入端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以及产出端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来进行分析。从产权界定角度,大致可以对应为节能量/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和水权等四种环境权益,这也已经被从“十二五”规划到“十八大”报告,再到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决议等政策文件反复确认。在这四种环境权益中,目前真正成熟规范并形成了规模化交易的,就是碳排放权。碳金融市场已经成功实现了对温室气体排放这一类环境成本的科学量化和市场化定价,并为其提供了流转、估值和变现的便捷渠道,将其所对应的风险成本或潜在收益转化成了企业的财务绩效,成为绿色金融体系中率先实现落地生根的环节。作为化解绿色金融挑战的突破口,碳金融不但对绿色金融体系向资源节约与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拓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由于气候挑战的全球性质,碳金融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方面也将发挥独特作用。

3碳金融vs.实体经济

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完全的投机场所。传统金融如此,碳金融亦然。碳金融作为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与实体经济的交会互动主要集中在产业和能源两个领域,实现转存量、优增量,推动存量部分的转型升级、支持增量部分的低碳发展。

产业:能源消费端。(一)推动三高企业转型。我国GDP占全球15.5%9,能耗约占全球23%10,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29%11,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12,其中“三高”企业的贡献不小,效率提升还有很大空间。由于多种污染物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都源自化石能源的使用,碳金融市场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倒逼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加快转型。目前,全国七个碳交易试点纳入了近2500家排放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力、水泥、钢铁、化工、建筑等三高行业,已经开始取得初步成效。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了4.5%左右,万元GDP碳强度同比下降了6.69%,超额完成了2.5%的年度目标;2014年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总量同比更是降低了5.96%,减排量达365.5万吨。

(二)鼓励低碳产业发展。实现低碳发展,除了存量转型,更离不开增量优化。我国早在2010年便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逐渐明显。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创新主体继续大幅增加,2016年5月份新增企业48万家左右;工业中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增速。在鼓励新兴低碳产业发展过程中,碳金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在汽车行业引入新能源汽车碳配额交易,可以引导生产端和消费端更快地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帮助新能源汽车更快地实现普及。在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消费方面,碳金融不但可以节约大量财政补贴并杜绝骗补等欺诈行为,而且杠杆效应要比补贴政策更大。

能源:能源生产端。(一)化石能源是碳市场管制的重点行业。要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能源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核心是不断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逐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种对能源存量结构的调整对我国尤其重要,在我国能源总产量中煤炭占70%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火力发电。为此,ETS把电力、石油等高碳能源生产环节都纳入了控排范围,通过碳交易倒逼它们实现清洁生产和减排。

(二)可再生能源得到了碳市场的大力扶持。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在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迅猛,迅速跻身世界前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来自CDM项目的碳收益所提供的支撑。自2005年正式开展CDM项目起,至2016年7月,我国已批准的CDM项目已达5067个16,其中70%以上的项目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与之相应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了4倍和168倍,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随着2017年全国碳市场的全面启动,预期它将会为实现我国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提高到20%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持。

文章来源: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