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金融 > 绿色项目 > 其他 > 王遥:构建地方绿色金融体系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

王遥:构建地方绿色金融体系要结合当地经济结构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7月16日01:10分类:其他

核心提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指出,当前绿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产业聚集;绿色金融碎片化发展,总体缺乏规划。当前需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绿色经济建设。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7月15日,由海口市政府和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主办的“2016海上丝绸之路金融高峰论坛暨海南省金融博览展”在海口开幕,在当天下午举办的以“城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中,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指出,地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结合经济结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要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来推动。

王遥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发表主旨演讲。王吉如 摄

王遥认为,当前绿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产业聚集;绿色金融碎片化发展,总体缺乏规划。当前需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绿色经济建设。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首先在于政策法规体系,其次是组织机构和产品创新体系,再次是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最后是国际合作体系。此外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首先要谋划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政、研、学、产、投、融、媒为一体的绿色金融一体化解决方案。

以下是演讲实录:

王遥:我要感谢我们的主持人,以及我们的主办方,海口市人民政府,还有中国经济信息社。我们也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以及地区的金融体系的构建。

其实刚才周所长已经详细地梳理了从战略层面、绿色金融体系政策推出的方面,稍微做个总结,还是在地方上该怎么去做。其实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绿色金融,我最近也都在各地调研,也碰到了我的一些老师们,他们会跟我们探讨绿色金融。其实老师们都会提出,他说,我觉得绿色金融就是个概念,其实就是大家想炒作一个新的概念、有一个新的由头。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说我们的环境风险或者我们的气候风险已经内生化到我们的金融体系中,其实我们就不要再谈绿色金融了。绿色金融这个概念其实就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绿色化其实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了金融领域之后,其实就真的没有必要再去谈绿色金融。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现在提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以及我们自下而上还有自上而下的行动。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谈绿色金融,而是我们的整个绿色金融都已经是绿色化的。

要发展绿色金融其实是因为我们在国际上的减排的目标,对内我们有经济转型的压力,我们的生态环境破坏得如此严重,还有我们要实现这种低碳经济转型的话,我们的融资需求、融资缺口如此之大,我们的金融企业该怎么做?其实很多人会问什么叫绿色金融,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实现我们的经济结构绿色低碳的转型,所以它需要我们用多样化的金融手段以及融资机制等等来从政策法律、政策产品、机构还有金融基础设施等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推进。

整个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刚才周所长其实已经讲得非常系统,我想可以提炼出几个方面。首先是政策法规体系,这个政策法规体系其实在我们参加一些国际研讨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中国的绿色金融做得非常好,我们已经是一个领先的绿色金融的国家了。一直以来我们的环境保护法的约束力度是非常弱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一直在做一些案例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像美国,有一个银行,那还是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贷款给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发生了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使得当地的土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个企业因此被居民所投诉,需要它在30年内恢复土壤。企业因此破产。而这个银行因为给它贷款,就被迫拿到了它的资产,之后当地居民就来告这个银行,银行后来也因此而破产。当然,这种现象在我国现在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我在很早的时候开始做绿色金融研究时也到各地区调研,我们就会发现地方上的环境污染事件是很多的,除了我们公开知道的之外,我们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是一些上市公司破坏了环境,当地的政府是睁一眼闭一眼,因为他们是交税大户,他们要追求GDP。他知道即使我被查出来,我所受到的惩罚和我受污染来讲是不可比拟的,他一定是愿意去违约,而不是遵守法规。

所以我们环境保护法的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内生化,是我们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必然性的条件。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绿色金融是领先的,这也跟中国特色有关系,在我们环境保护的约束相对比较弱的情况下,我们金融监管的力度却是比较强的,这也是跟我们整个金融体系,我们是以国有金融体系为主,我们的银行家们的提升等等各方面是受我们的规定的。所以如果我们这方面有约束力的话,其实金融监管的角度我们的约束力是要远远大于国际上以市场驱动的市场监管的。

当然,刚才周所长谈到了我们人民银行牵头设立了绿金委,绿金委大力推动所做的一些事情,是我们希望能够从商业银行法的修订以及证券法的修订中,可以把环境风险考虑进去。一个也是我们现在大力希望能够在下一步如果说商业银行法可以把贷款人的环境法律责任放进去的话,那么其实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它也是很有影响的。

另外证券法,我们强制有条件的上市公司要披露它的环境信息。我们曾经从2012、2013年以来,我的团队包括到现在一直在做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之后的股价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地跟踪。我们就发现其实我们从2003年到2013年,一共149起,我们发现这个企业的股价从它的信息披露来讲,按照交易所的要求是48小时之内是必须披露的,但是只有20%多的上市公司真正48小时内披露了,绝大多数是在一个星期之后。也就是说我们的投资人的意识在这方面是非常薄弱的。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它没有这个意愿说,我把环境风险当做一个非常重视的方面。因此我们如果从法的角度对它进行强制要求,很高兴就在上个星期证监会要求36个月之内如果有环境行政事件出现的话,是不允许上市或者是再融资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于我们上市公司进行了约束。

但是我们知道上市公司的示范效应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对它有约束的话,也是一个推动。

此外就是我们的绿色保险的政策,实际上三大绿色政策从2012年就有。绿色保险政策也就是环境污染责任险,这个制度出来之后依然是好的,但是之后的实施情况是不好的,因为首先也跟它的合同设计、政策里的一些顶层设计的事务,包括其实它最终都不出险,包括它的险费利率等等原因。但是保监会现在也在积极推动,希望改善绿色保险的相关政策。

这是政策法规的体系,我们可以做很多,我们还有产品创新体系,刚才周所长讲了很多。产品创新简单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传统金融产品的绿色化,比如我们的绿色债券,这可能已经是热中之热了,从2015年各个债券的主管部门陆陆续续地推出了绿色债券相关的指引之后,市场上已经有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正在排队准备发行绿色债券。因为我的团队在绿金委主要负责绿色债券和绿色投融资,其中我们也很有幸给兴业银行发的首单金融债做了认证,目前我们的团队依然给市场上的银行或者企业做第三方认证。

我们通过做实际的相关业务,也会对这个市场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也给主管部门提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其实绿色债券也好,我们6月份也是刚刚发了对2015新发行的债券用我们的这个目录给它进行一个分析,我们发现其实在2015年时虽然没有贴标绿色债券,但是2015年中国的绿色债券的规模其实在全球已经是第一位的了。其实我们不应该说我们是否应该去追求第一还是不是第一的问题,而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这个市场怎么样健康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国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具有示范效应,一旦我们绿色债券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话,它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一个损害。所以我们很希望走的路子中,不是希望我们成为世界第一还是怎么样,这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在于这里头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在绿色债券中,中国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表现在我们的标准的统一,现在发改委是一套标准,人行和证监体系监管部门是一套标准,希望能够让各个主管部门的人坐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主管部门也知道在现有的无法改变的多头监管的格局下,我们绿色债券的发展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统一。

当然,我们还有跟国际标准有些方面不一致的问题,还有第三方认证,我怎么样避免“调绿”现象出现,你说它是绿色的,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绿色的,第三方认证的道德风险有没有,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去规范它,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中所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我们也在调研中,也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问题。绿色信贷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它现在只是一个统计体系。而真正地怎么样去认定它是绿色的,我们银行的从业人员在这方面的素质是良莠不齐的,但是刚才周所长谈到我们下一步要做绿色银行的评级,但是我们知道有了绿色信贷这样一个概念、有了这样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在这里,它至少可以引导我们的金融机构投向绿色金融方面。银行发行绿色债券,下一步可能有措施,比如做再贷款可以拿到更加优惠的利率,再发放绿色信贷的话,它的利率相对来讲可能会比较低一点。这里面有很多可以去做的地方,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积极地想办法。

还有一些其他的保险、基金,待会儿安国俊博士会讲到绿色产业基金。这里还有一个绿色担保基金其实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也可以真正地推动地方上的企业进行融资,尤其是民营企业去融资的一个很关键的...其实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创新,只是给它冠以绿色而已。

还有指数,我们希望下一步我们要推出一个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如果这个指数要做成ETF产品,它的商业化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它?因为我们很希望通过我们这个指标的构建,各个地方、各个城市能知道我们绿色金融的发展是靠什么来评价的。其实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只不过它很碎片化,让各个地方的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门知道我是怎么可以来评价我的城市的绿色金融发展,这是我们的初衷,反过来可以推动各个地方能够利用金融手段来推动绿色低碳的转型。

我们的团队还在做一些指数,有一些是可以商品化的。其实还包括责任投资者的建设,也是绿金委现在大力推动的。其实投资人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如果说我们投资人具有了责任投资和绿色投资的意识的话,自然而然他的资金流向也就流向了这些方面。前段时间挪威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宣布撤出所有跟化石燃料相关的投资,其中就涉及到中国的8家企业,这就是一个信号,也就是说在未来如果你投资的是污染型的或者已经不被市场接受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给你的投资带来损失。资金是逐利的,你要怎么样控制风险、获得收益,这是我们在涉及绿色金融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所要深思熟虑的相关问题。

其实刚才周所长也谈到了激励体系,我就不说了,重点在于后面。当然还有金融基础设施,比如绿色项目库、征信系统、绿色资产交易所、绿色金融服务机构、绿色评级。其实现在很重要的是研发和教育的问题,其实意识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很愿意来参加这样的论坛,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尤其是我们的决策层,如果他们对于绿色金融非常重视的话,其实是可以做出一些事情的。

此外还有我们的国际合作体系的建设,现在绿金委又是G20的原因,马首席又是绿色金融小组的负责人,跟英国英格兰银行一起在大力地推一些国际合作,包括要共同坚持绿色金融原则,共同推动披露环境信息,推动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规则逐步走向一致等等,还有投资者。

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因为我们怎么样落地实践,其实也是绿金委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地方城市绿色投融资的问题。目前我们也在各地方做试点,我本人是在广东和浙江包括北京,我们都在给他们做一些相关的方案。以下我总结的问题不局限于某一个地方,但是我们发现会普遍存在的,当然,北京比较特殊一点,其他的地方尤其是GDP在当地比较落后,但是他们都非常希望能够用绿色金融这个品牌来带动它的经济增长,很多想做绿色金融的一开始都是这样的观念。因为其实我在这个地方没有其它的优势,所以我抓住绿色金融这个品牌把它做出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想绿色金融并不是一个招牌,它要给地方所实现的一个结果就是能够利用这样的金融手段来帮助当地实现绿色低碳的经济转型。

这是我们到了几个地方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因为海南我并没有做过调研,也没有了解过,所以没有办法针对海南提出一些建议,那就肯定是不严肃不科学的。这是我们在给其它地方做的时候发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地方产业发展,现在经济虽然进入了新常态,但是经济一直处在增长的状态。制造业一般来讲都处在一个持续较快的增长。但是我们发现一个比较统一的问题,它的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是不太平衡的,尤其一些地方通常一业独大,就是以某个产业为主,而其他的产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它的抗风险的产业能力相对来讲是比较弱的。现在服务业增长速度比较快,第三产业都在往上增长的过程中,但是跟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没有相适应。特别重要的是传统产业的转型问题,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动力在减弱,但是它又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又需要适应现在的转型要求,所以对于它们是最痛苦的,传统产业的转型是很痛苦,政府也很痛苦,一方面拿不到财政收入,一方面又给当地带来污染,所以这个问题需要解决,而社会资本很不愿意介入这个方面。

另外是绿色产业,现在大家都在倡导绿色,可是绿色产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没有形成规模,这是地方上面临的问题。

当然,从产业的问题我们再来看金融发展的问题。现在一些叫做绿色金融,上海、北京做绿色金融是非常具有基础的,还有一些地方比如说贵州也好,广东当地的经济增长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它们的金融发展也是非常落后的。更不用说在新疆和其他地方,包括海南。可能首先金融发展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金融综合服务比较强,但是水平是有待提升的。金融组织,最多的金融机构基本是银行,其他的会有证券公司,保险会多一点,其他类金融机构基本上就很少了,有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信社,更多的就没有了。另外融资渠道基本就以银行贷款为主,一个是财政补贴,一个是银行贷款,这是它们融资的模式。另外金融基础设施,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项目库建设,包括ATM机的装备有的不是很完善,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地方。金融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整体的金融发展的思路在有些地方还是缺少的。

讨论完产业,我们再到绿色金融。现在很多人对我说绿色金融是什么,我们不懂,跟我可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事实上也许你已经在做了,因为现在绿色金融,刚才我也说得比较简单,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让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假如说我们这里农业是一个比较大的产业,我们如果实现绿色农业,绿色农业是一个什么概念?因为农业本身就是偏绿色的,同时如果说你在这整个产业链的过程中是可以实现循环的,我们前几天在贵阳调研,他们有一个绿色农业,他标榜自己以后一定要做绿色农业,现在想融资。他是做畜牧业的,做的是食品,最后是牛羊肉,他从牛羊的饲养到它的排泄物的回收,因为我们知道尤其牛羊排泄物产生的排放是非常大的,包括他怎么样去回收,包括他的建筑是绿色的,他在整个产业链中实现可以再循环或者是实现碳中和,而且不对当地的环境产生污染,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绿色的产业。当然,金融这里头要对它进行支持,但是各个地方是一个碎片化的发展。

有一个地方,财政资金不足以让它把这11条河流治理,我们就给它提方案建议,我既能够募到资金,社会资本能够让这条河道实现治理变清洁,同时我让愿意来投的社会资本有效益,那么怎么样去做呢?所以我们就结合景观开发、两边地产的开发提相关的建议,又实现了环境治理,又能够给社会资本带来相关的效益。所以要发挥公共资本的杠杆作用,其实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金融机构动力不足,所以我们的配套激励措施相对来讲是缺乏的。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谈绿色,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关激励绿色金融发展的措施是非常稀有的。可是我们现在在地方上落地实现的时候,有些地方非常配合,他们愿意拿一部分钱来做相关的激励措施,这在我们看来也是前进的一步。

当然,还有对绿色定义界定的问题,表现在我刚才说的我们绿色债券两个目录,绿金委的目录主要是从项目的角度,而发改委的目录还是从发改委支持的方向12大类非常泛,所以绿色企业和项目的标准还是要统一的。

此外从业人员绿色金融意识薄弱,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在广东调研的时候,我就问当地银行你的绿色信贷有多少,他非常谦逊地说大概5%吧。我说不太可能啊,以你们现在投的项目来看绝对不止。他说,其实我们都不太敢说,我们很害怕今年我说10%,明年他就压个指标15%,那我们哪受得了。这里面有相关的意识的问题,我们没有说你做得好就给奖励,现在约束性多一点,激励性的措施还是需要的。

对于地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还要结合经济结构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做,在绿色金融来讲,它要有一个空间体系来助推绿色经济的建设。另外要围绕当地的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同时还要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比如说我们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有城市水污染、环境污染治理,这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资金的问题。怎么样用金融手段来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有城市水污染治理,这其实都是绿色金融的范畴。还有推动城市智慧能源管理体系,包括碳排放核查,我们都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去了解。还有资源节约与管理,我整个城市空间和产业园区绿色化发展怎么去做,这都是可以落地去想的事情。

因此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要谋划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打造一个政、研、学、产、投、融、媒为一体的绿色金融一体化解决方案。我现在讲的是我们给某一个地方提供的建议,而且当地政府非常配合,我们也希望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们能看到效果。怎么样评价,也就是它的环境效益真正产生,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通过我们资金的投入,是不是实现了我们所要达到的整个城市的环境的提高。

如果还有一点时间的话,我再给大家讲一下怎么样去落地的问题。我们6月份在中美峰会跟其他几个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了三个重点部门的城市投融资,这主要是绿金委跟彭博慈善基金会的成果,城市是排放最大者,这里面建筑、交通和能源又是其中三个最关键的部门,所以我们配合了其他的三家鲍尔森基金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对部门的绿色投融资进行了研究。

这是一个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建设中低碳建筑、清洁能源与绿色交通三大行业所需的投资总额将达到6.6万亿,这不是全部,这是不完全统计,因为数据不可得,比如建筑我们只着重了新建建筑和旧城改造,还有相关的建筑是没有办法纳进去的。能源,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天然气,另外交通也只是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以及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就这几个方面,这个投资总额就已经达到6.6万亿。在这里面我们测算了一下,财政只可以大概10%左右,10%到15%,最多15%,也就是说有至少85%的缺口是需要有社会资本的投入。这三个部门作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它是关键。所以在这其中我们应该要看怎么样去发挥公共资本的撬动作用、杠杆作用,让我们金融机构在其中进行投资。

当然,我们在这个报告中也举了一些比较好的例子,以重庆为例,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全部包给了清华同方,清华同方非常有专业性,跟当地的30多家公司合作,融资我清华同方来做,所以在重庆做得非常好。但是有一些地方,比如说武汉用的是国际的贷款,那就发现国际的贷款周期非常长,虽然它的利率很低,结果效果不好,业主也不愿意做。因此其实这里头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要去解决。

因此我们提了相关的建议,首先要完善建筑标准和提供公共补贴,提升建筑能效,中国其实在这方面是很受国际认可的,就是我们的财政非常大力地支持建筑的节能和新建建筑的建设,但是如何有效地使用公共补贴,不要把钱浪费了。我们在研究讨论的时候就感觉到非常可惜,我们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这方面,但是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强制性建筑节能改造保险制度,因为它的节能量的测算在最开始在合同中是有规定的,但是能不能产生那个节能量是最后实施完之后才有的,所以其实面临风险的问题。假如有保险进来,那么可能就可以给业主和开发商一些相关的信心。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绿色金融的担保机制。像这个课题基本是鲍尔森基金会配合完成的,鲍尔森基金会跟中国建立了中美绿色建筑基金,这个基金已经落地到一些地方去实践,推动建筑节能。

能源,我们只是对分布式光伏,因为之后城市的能源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分布式的光伏,尤其是屋顶的。但是它这个也面临一个问题,其实这个光伏项目可以产生很稳定的现金流收益,但是它的用户比较分散,所以这里都涉及到很多难以获得融资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提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包括国家级的担保基金,还有探索城市外购绿色电力等等。

这是我们针对不同的部门也做的一些相关的研究,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大家对我们的报告感兴趣,我们也可以给你们把电子版发送过去,谢谢!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