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金融 > 绿色项目 > 国际案例 > 大众汽车尾气造假侵害三重权益

大众汽车尾气造假侵害三重权益

经济参考报2016年05月25日09:04分类:国际案例

核心提示:从法律角度来看,大众汽车的造假行为侵害了多重权益:既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侵害了社会公共环境利益,同时也对公司股东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大众汽车必须为其侵害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夏小雄

●从法律角度来看,大众汽车的造假行为侵害了多重权益:既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侵害了社会公共环境利益,同时也对公司股东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大众汽车必须为其侵害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大众汽车行为严重违反了美国《清洁空气法》,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巨额的罚金。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也启动相关的刑事调查程序,以便确定大众汽车及其管理层是否存在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在政府部门的举措之外,大众汽车的购买者也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大众汽车的造假欺诈行为以及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违规,构成对投资者利益的严重侵害,因此受到损害的股东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大众汽车赔偿自己所受损失,这是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起诉大众汽车要求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有278个大众汽车股东在德国提起诉讼。

在大众汽车尾气排放检测造假事件曝光以来,这一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尾气检测造假事发地的美国,美国环保局、美国司法部等政府机构已经启动了对大众汽车的调查处罚程序,据媒体报道大众汽车需要为假造行为支付巨额罚金。迫于舆论压力,大众汽车也采取了召回问题车辆、更新相关设备并向消费者支付赔偿金等措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对大众汽车尾气排放检测造假事件也表示密切关注,相关的调查也在逐步启动之中。与此同时,受到造假事件的影响,大众汽车的股价也大幅下跌,这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最近,作为大众汽车第四大股东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拟提起针对大众汽车的赔偿诉讼,以充分保障其作为股东所享有的合法权益。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造假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其责任追究加以简要的介绍,以便从法律视角更为深入地理解相关具体问题。

尾气检测造假侵害消费者、公共环境、公司股东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众汽车的“造假行为”主要体现为在其出售的柴油车上安装一特殊软件。这一软件能够识别出汽车是否在接受尾气排放检测,如果发现在接受检测,这一软件便能启动排放控制系统进而确保尾气排放达标,而在平时这一软件则不会启动,汽车尾气排放就会严重超标,甚至达到法定限制标准的四十倍。从法律角度来看,大众汽车的造假行为侵害了多重法益,既影响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侵害了社会公共环境利益,同时也对公司股东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大众汽车必须为其法益侵害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从环境保护视角来看,大众汽车利用尾气检测造假技术使得大量不符合尾气排放法定标准的汽车流入市场,这些汽车日常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将会显著影响空气质量,进而会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依据环境保护法的精神,这种造假行为严重侵害了人类的环境权益,应被加以禁止并应处以罚款。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众汽车向其出售的柴油汽车并不符合法定交付标准。这些汽车在尾气排放技术方面存在严重的瑕疵,虽然可能不会对购车人的健康安全直接构成严重损害,但大众汽车隐瞒产品缺陷并运用造假软件进行欺诈的行为却对侵害了汽车购买人的合法权益。在此情况下,这些汽车的购买人除了可以依据合同要求大众汽车采取召回、更换等补救措施之外,也可以针对其欺诈行为诉请损害赔偿。

对于大众汽车的投资者而言,汽车尾气检测造假事件的披露使得大众汽车股价大幅下跌,大量中小股东因此也遭受严重的损失。然而,对尾气检测造假这一足以严重影响公司股价的重大事件,大众公司却并未及时向投资者加以披露,而是在长时间内实现了隐瞒、欺诈等行为。此外,大众汽车的管理层对尾气检测造假事件也应当负有直接责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本应当按照谨慎管理义务避免这一事件的发生,但是他们却疏于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使得公司经营管理出现严重问题。

大众公司严重违反了公司社会责任

大众汽车在尾气排放检测过程中的造假行为使得大量违反法定空气排放标准的柴油车流入市场,这严重违反了环保法的要求,同时也和大众汽车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背离。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司不能仅仅将股东利益最大化视为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同时关注并促进股东利益之外其他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包括劳动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社区发展、社会环境改善等要素。在当代各国的公司法体系下,基本上都引入了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确认了公司应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当下,大众公司无疑应当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减少环境污染、改进环境质量、创新环保技术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这是大众汽车公司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职责。

但是,实践中大众汽车通过造假手段规避汽车尾气检测监管,致使大量尾气排放不能达标的汽车进入市场并给环境带来严重损害。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大众汽车本身应当履行的环境保护职责,是对公司法中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的严重违反,必然导致其承担违反公司社会责任要求的相应法律责任。

美国政府对大众汽车的诉讼进展

此次大众汽车尾气排放检测造假最先在美国被发现,此后美国环保部、司法部等政府部门启动了对大众汽车的立案调查。美国环保局在2015年下半年就曾向大众汽车发出违法通知书,明确确认了其在尾气检测过程中的造假行为及其相应危害。

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之后,美国司法部在2016年1月4日代表美国环保部向法院提出诉讼,指控大众汽车在近60万辆柴油车上安装非法软件以通过尾气排放检测。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美国《清洁空气法》,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巨额的罚金。按照《清洁空气法》的处罚标准,大众汽车可能需要支付最高达180亿美元的罚金。

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也在启动相关的刑事调查程序,以便确定大众汽车及其管理层是否存在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在美国政府部门采取的这些举措之外,美国境内大众汽车的购买者也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例如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要求大众汽车赔偿所受损害。

可以看出,美国的环境执法制度较为成熟,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就会启动调查程序并最终施加严格处罚。实际上,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造假汽车在其他国家也有销售,但是这些国家并未像美国一样快速启动公共执法程序。就此而言,美国政府机构对大众汽车的调查处罚是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借鉴的样本,这充分反映了美国环境保护法制的高水平以及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的严格贯彻程度。

股东起诉大众公司的理由和方式

大众汽车尾气排放检测造假事件不只涉及到公司社会责任特别是环保责任的问题,实际上也对公司股东利益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大众汽车作为一家大型的上市公司,理应按照资本市场法制要求,如实及时披露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任何重要信息,不得有隐瞒、欺诈、不实陈述等行为。这些信息会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投资者决定是否继续投资的参照依据。大众汽车相关部门长期隐瞒造假情况,在被美国政府部门调查之后也未及时披露相应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对股东的欺诈。在造假事件披露之后,大众汽车的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就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大众汽车的造假欺诈行为以及在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违规,构成对投资者利益的严重侵害,因此受到损害的股东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大众汽车赔偿自己所受损失。由此看来,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起诉大众汽车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有其法理基础。事实上,在此之前已经有278个大众汽车股东在德国提起诉讼,要求大众汽车赔偿他们所蒙受的巨额损失。当然,这些股东若想胜诉,必须提供证据重点证明自身所受损失是大众汽车欺诈造假行为所致。

此外,或许还有更多的中小股东尚未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诉讼。对于中小股东而言,“单打独斗”追究大众汽车法律责任可能“费力不讨好”,集团诉讼制度的存在恰能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它使得没有直接参与诉讼的股东最终也能获得法院生效判决的保护。

大众公司董事、高管是否需要担责

讨论至此,大众汽车尾气排放检测造假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并未终结。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讨论大众汽车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需要对造假行为负责,以及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严格履行信义义务。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从事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也需要勤勉尽责地管理公司事务,不得违反法律和章程的要求。董事和高管,应当通过谨慎管理确保公司产品符合法定标准,而不得让尾气排放造假这种严重违法行为发生。对因此而造成的公司损失,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当然,这种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诉讼原则上由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提起,只有在这些机构怠于提起相关诉讼时,符合条件的股东才可以提出“代位诉讼”。

此案对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启示

大众汽车尾气排放检测造假事件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监管的完善或许可以提供很多经验教训。

对中国企业而言,首先需要注意的便是应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伦理,更多考虑公司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将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者保护等要素也纳入到公司经营目标之中,切实落实公司法上社会责任条款的要求。

在很多企业漠视环保责任的环境下,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立法、优化环境执法机制。从美国经验可以看出,强有力的公共执法机制是促使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履行社会责任最为重要的保障。而在强化公共执法机制之外,我国应当继续完善私人维权机制,让公司利益相关人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追究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法律责任,促使公司合法合规经营,不从事欺诈、造假、隐瞒信息等行为。

企业在“利”之外必须还要讲“义”,如此才能长久经营。对当下忙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道理更为重要。在欧美等地区往往存在更为严格的劳动者保护、消费者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当地的各项标准,如此才能合规经营并打造国际竞争优势,以免像大众一样诉讼缠身、陷入困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