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金融 > 分析报告 > 构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构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4月28日10:33分类:分析报告

核心提示: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同愿景。中共中央、国务院9月21日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

安国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

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债券和股票发行、保险、排放权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和交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制度安排和产品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推动绿色投资对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韩国政府2008年出台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和绿色金融计划,大量投资于保障全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低碳技术的开发以及绿色生活环境,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以PPP模式推动绿色产业基金发展

中国应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包括银行绿色化转型、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担保体系的构建,完善债券、股权、基金、保险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排污权交易,加快建立高效的绿色低碳交易市场,满足多元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英国绿色投资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致力于绿色经济的投资银行,它的作用是解决基础设施融资中市场缺失问题,通过调动私人资本来加快向绿色金融的转型。

绿色增长需要双轮驱动的PPP模式。在新常态下,环保产业面临财政投入、模式创新等多重挑战,中国的绿色增长之路迫切需要金融创新来化解资金瓶颈,运用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促进新一轮可持续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单靠政府资金已不能满足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迫切需要利用民间私人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PPP模式,即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将逐步成为项目融资的重要模式。PPP模式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作为合作理念,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进程的积极性。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进程,包括设立绿色化民营银行,也是重要的创新路径。

PPP模式助力绿色产业基金发展。“十三五”期间,环保市场潜力巨大,总的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为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可以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是绿色信贷的重要补充。设立PPP模式绿色产业基金,可以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是推动绿色基金发展的重要路径。如可以成立投资于区域环境保护的流域水环境基金、土壤修复产业基金、雾霾治理产业基金等。具体就是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方式,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机制,使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而投资者按照市场化原则出资,按约定规则与政府共同成立基金,参与建设和运营合作项目。基金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在实践中,可以考虑以地方财政投入启动资金,引入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成立绿色产业基金,通过股权投资于地方政府纳入PPP框架下的项目公司,子基金或项目公司作为种子项目投资运作主体,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相关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政府授予项目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权经营期。

发挥政府在资金筹集和投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空气污染治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领域等多项国家发展政策应该细化和落地,可通过放宽准入、减免税收、补贴和土地政策等措施来支持绿色产业基金的发展。例如,健全财政对绿色贷款的高效贴息机制,通过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公开透明方式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机制,可以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和绿色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的进程。“一带一路”的绿色化投资中,仅能源领域预计将超过5万亿美元,这给绿色产业基金发展带来很多机遇。2015年3月,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改善和光伏能源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绿丝路基金”在北京启动,首期募资300亿元,由亿利资源集团、平安银行、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这是第一只投资于“一带一路”绿色产业的PE基金。该基金联合全球合作伙伴,运用PPP模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进行绿色投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互联网+绿色金融”创新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速的融资平台。目前,“互联网+”和PPP模式同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对于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股权结构、运营模式和融资路径都带来巨大的创新动力。如何有效整合以“互联网+绿色金融”创新为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提供快速的融资平台,并通过征信体系和信息披露等制度有效防范风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P2G(个人对政府项目)模式被认为有利于将互联网金融与地方政府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对接,对减轻政府公共财政举债压力,破解地方政府融资难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要注意防范创新过程中风险的博弈。同时,要有效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真正搭建民间资金与政府项目之间的普惠桥梁。

绿色债券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智能、绿色和低碳”,这已成为共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绿色建筑环保行业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各自贸区的发展都需要进行环保投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雾霾等的治理都需要来自于政府、市场、企业以及国际力量的共同推动。其中绿色债券在推进城市绿色化转型中的作用将成为关注热点。而近期,人民银行也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了绿色金融债,颁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内容。

国际上,绿色债券是绿色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工具,是为支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项目而发行的融资债券,其投向主要包括可持续交通、可再生能源、水利、能源效率改进(建筑和工业领域)等绿色项目以及其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自2007年第一只绿色债券发行以来,截至2015年9月底,全球总共发行了497只绿色债券,且发行量逐年递增。2014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为366亿美元,是2013年的3倍多。考虑到中国目前所遇到的环境挑战不仅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还包括应对空气污染、土地和水污染等,中国绿色债券的投资范围要比绿色债券国际市场所包含的更加多元化。

从发行主体而言,绿色债券可以分为绿色市政债、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等不同品种。绿色债券可以以较低的融资成本为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并减少期限错配的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市政债的发行可以很好地解决地方政府城镇化环保产业投融资的问题。美国很大一部分市政债券用于环境工程和能源建设,而日本和英国的污水处理资金来源很多都是市政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市政绿色债券市场持续升温,并且发行了第一只绿色担保债券。

作为债券市场的创新品种,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亟待相关政策的出台,除了绿色债券和发行项目标准的界定,在资金投向、信息披露、第三方认证、信用评级、绿色债券指数、担保、次级债券与再保险等信用增信工具、环境效益评价、项目评估和资金使用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也需完善。同时,可以考虑绿色债券发行人或投资人提供税收优惠、优惠绿色贷款机制、风险权重优惠、审批快速通道、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的相关配套支持等政策优惠。同时,丰富多层次的绿色债券投资者体系,包括养老金、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对市场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应构建绿色债券市场的协调机制。从监管协调机制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信用债市场形成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公司债等品种,分别由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监管。未来有必要建立绿色债券市场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和金融风险的防范。而市场的发展一定要法制先行,包括完善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监管、做市商制度、投资者保护等各项制度,为责任投资者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从而在市场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成为国际合作新动力

向国际看齐,与先行国家合作,无疑是绿色金融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契机。这是一个从个人银行到碳市场的庞大的金融体系,它的产品是多元化的,将来一定是绿色银行、保险、基金、债券协同发展的格局。中国未来在进行融资方案和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有效激活和开发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作用。

目前,绿色金融和节能环保产业也成为中英、中美之间的国际合作重点。在2015年9月举行的第七次中英财经对话上,双方就确定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合作进行了讨论,并且达成了全球共识,将共同推进全球绿色债券统一标准。而亚投行、丝路基金、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在推动“一带一路”、亚太金融合作、生态环保和清洁能源领域、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也更多强调环保因素,国际投资的绿色化和环境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成为关注热点,绿色投资与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相辅相成。

从政策层面来看,涉及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的支持,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配合与推动。总之,绿色化的实现要以法制为基础,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监管与市场的统筹沟通、环保理念的推广、责任投资者的培育,以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等共同推动绿色化发展的进程。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