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金融 > 绿色项目 > 国际案例 > 联合国:逾160个国家4月22日签署《巴黎协定》

联合国:逾160个国家4月22日签署《巴黎协定》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4月22日16:35分类:国际案例

核心提示: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超过160个国家的代表将在纽约签署《巴黎协定》,这印证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各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要将本世纪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当天表示,去年,世界各国在巴黎就气候变化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达成共识。“今天,超过160个国家的代表在纽约签署《巴黎协定》,这印证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当地时间4月22日,各国代表聚集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签署《巴黎协定》。各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要将本世纪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以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保护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各国领导人还雄心勃勃地为控温1.5摄氏度而努力。

世界气象组织(WMO)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承诺势在必行。

近几个月来,由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高温和全球极端天气备受关注,但事实上,人类才是引发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现在天气是越来越热,温度每十年都会刷新一个记录。2011—2015年被记载为历史上最热的时期。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日本气象厅(JMA)的初步数据显示,2016年刚刚过去的前三个月,同比往年同样打破了高温的记录。

2016年2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403.28ppm(1ppm=百万分之一)。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2016年3月的勘测显示,整个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已连续第二年创史上最低。祸不单行,由于海洋表面温度不断升高,2016年珊瑚白化事件加剧恶化。以上所述只是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

“我们亲眼目睹地球环境一天天地恶化。”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说。“如果国际社会果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防止其进一步增加,我们仍然有希望稳定全球变暖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形势。否则,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将持续成千上万年。”

仅在非洲,到2050年在人口翻倍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却会使农作物产量减少20%。气候变化如果不受控制,将会严重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诸如消除贫困、不平等;结束饥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人类健康等长期政治承诺也会成为空谈。如果我们继续放纵,气候变化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有可怕的预言都会成为现实。

而随着《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介入,一切都有了转机。这些全球目标让世界反思,当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走到尽头之后,我们今后该如何重塑新模式。各国现在必须关注如何实现他们的承诺——通过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提高能源效率并采取一切措施促进减排,比如在社会各级推广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彭博新能源财经和法兰克福学派的联合报告表明,去年,可再生能源第一次占到新增发电容量的重头,成为全球能源的重要来源,投资额达2860亿美元

《巴黎协定》也向市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需要将市场的资金用于投资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让市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要知道,当今的世界上,最富有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方式的选择,会对最贫穷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让市场保持底线,引导消费者可持续地进行消费。

UNEP一直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发布诸如《排放差距报告》等系列报告,为各国政府提供科学指导,帮助世界各地的社区适应气候变化,并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各合作伙伴中发挥主导作用,比如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CCAC)和en.lighten高效照明倡议。

在《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中,UNEP协助36个已经提交了国家自定贡献预案(INDCs)的国家制定并完成他们的计划。动员减碳投资联盟(PDC)的机构投资者承诺了6000亿美元的脱碳投资。帮助筹集了超过100亿美元,用于非洲可再生能源计划。通过《2014全球适应差异报告》,促进97个国家将适应性问题写入各自的国家自定贡献预案(INDCs)中——这项举措至关重要,因为即使限制了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化仍然深刻影响着世界最贫穷的社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 “《巴黎协定》的签署仅仅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要想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需要将步伐迈得更大些。是的,我们离实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减少污染、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等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通过继续加深合作,正如我们在巴黎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在预计时间内更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联合国大家庭的一部分,将持续致力于支持各国及其人民转变,拥抱一个更绿色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周阳]